娲皇,就是女娲。《红楼梦》所塑造的数百人物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女娲娘娘。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算你要写神仙,天上的神仙那么多,曹公雪芹为什么偏偏就要从女娲开笔写起呢?
这个很好理解。雪芹先生是书主要是写闺阁女子的,“为闺阁立传”,而且全书主旨还是“大旨谈情”的。可见这是一部写女人的书!既然凡间写的是女子,那么与之对应的天上神仙,自然也就应该是女的了。女神仙?这下可了不得了,雪芹先生开笔就隆重推出了“捏土造人”的女娲娘娘——上古,同伏羲齐名的创世大神与人类最早的共同“生母”;这比西方《圣经》传说中,伊甸园里受毒蛇诱惑,偷吃了智慧之果,那个名叫夏娃的馋嘴女人,比她可要厉害多了!这点一点都不奇怪:君不见,《红楼梦》里的人物中,同级别的,女的一定都比男的有能力、品行高!比如荣宁两府,地位最高的就是贾母;与贾母同辈的男人都死光了,贾母自然而然地就是东西两府以及整部《红楼梦》里所有人的“老祖宗”。可以说,如果天上的女娲是神仙祖宗的话,那么地面上的贾母自然就是红楼里的活祖宗了。再说贾政、贾赦一辈,哪里是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的对手?掌管家务、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等方面,贾政、贾赦那些书呆子、老废物们谁可匹敌?宝玉一辈的就更不用说了!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于他人之先宝玉赋得一诗,尚还陶醉于自己的大作中;等宝钗作出一首后,宝玉立刻就有点相形见绌了;最后等黛玉的诗篇刚一吟出,宝玉立马就烧掉了自己的那首诗作……
我们知道,女娲娘娘最重要的两大功绩就是“捏土造人”与“炼石补天”。《红楼梦》作者巧妙地借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开篇,引出一部撕心裂肺、荡气回肠的《石头记》来,绝可令人拍案叫绝与叹为观止。且看书中这段是怎样写的: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但细谙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曹雪芹开笔就告诉读者,此书故事“虽近荒唐”,但“细谙则深有趣味”,即实不荒唐!意思是在提醒读者,读此书一定要细读深读;其文心密意,读者当涵咏玩味及善于感悟,且不可走马观花地看看热闹。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这段说了女娲炼石补天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娲皇炼石补天的地点在“大荒山、无稽崖”;对应于“荒唐”、“无稽”之意。第二,娲皇炼石补天之石的体积大小:“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此数总应于金陵十二钗及照应副十二钗。第三,娲皇氏补天的石头总数——“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这下有问题了!我们知道,如果“三万六千五百”尚合周天之数的话,那么娲皇氏这里为何偏偏就要多锻造出这个特别地“零一块”呢?这不符合娲皇的身份地位啊!女娲那可是上古的正神啊,以她的聪明智慧,是不应该测算错“天漏”的面积大小与需要“补漏”的石块数量的;也就是说,在女娲娘娘的“电脑数据编程”里,其实是测算得准准的,用来补天的石头,精精确确地就是“三万六千五百”块!所以下文立马就对此做了特别说明:“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
读到这里,所有的读者或许都会齐声地问:女娲娘娘,多出的那一块,您究竟要干什么用呢?书中只给了一句“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随后便让女娲娘娘转身就走,没有留给我们读者一丝一毫娲皇的背影与只言片语。多出的这一块是何用意?娲皇这个特别的心思又是什么?这些疑问只能是留给我们读者自行解读了。
甲戌侧批对此解释道:“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数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瞧见了没?当初女娲补天是由于共工氏头撞不周山,致使“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把“天漏”补齐了,那“地陷”谁个去补?补地陷,自然就会用到多出来的这块“石兄”了。
只是最后,我个人想在此把这个“地陷”概念延伸一下。娲皇氏生活在天上,她又怎知生活在地上的人间?她只知“地陷东南”了,又怎知是如何的一个“陷”法?高明就高明在,娲皇氏特意地“多造了一块顽石”,又特意将其丢在那“青埂峰下”,再然后特意地让其到那东南“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去经历一遭……回到问题上面:“地陷”怎么补?答案是,“地陷”就当这样补!回到本文的题目上面,娲皇的心思到底是什么?答案是,娲皇炼石补天的同时,也特意兼顾到了“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