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的这部新院线片,够硬,你不该错过。
它不是《嘉年华》——虽说《嘉年华》是少见的国片,从情感到质量,立意到深度,都真诚地打动了人们,也打动了金马奖评委,将最佳导演颁给文晏。
可惜就是这样的好片,交口称赞的作品,还是没多少人看。
往下看——
它是火火的票房榜上,最后的那根,冷冷的小尾巴。
然后,再往上看一点。
同样的“小尾巴”,还有一根——
《引爆者》
前几天Sir就说,周末要第一时间去看——三影帝一影后,这新片要炸。
看完果然。
够硬,值得推荐。
其实,《引爆者》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跟《嘉年华》很不一样。
甚至,它还是一部有着不少小毛病的商业片。
有的逻辑断链了,有的BUG明显了……
但奇怪,在Sir看的影院内,观众都很“宽容”,全程居然没人吐槽。
不仅如此,正相反。
他们和Sir一样,从头到尾,聚精会神,由平静,到专注,到愤怒,深深代入了主人公的悲剧。
看到高潮处,后排一位广东中年观众,甚至骂出了一句粤语粗口……
这是个什么悲剧,这么令人感同身受?
这是一部草根悲剧。
而且, 带着一股国产商业片罕有的硬气。
都知道吧,犯罪类型,想硬不容易。
审查条条框框多,很多犯罪片只能在边缘地带找“突破”。
而能“突破”的方式,无非就是:
要么,架空一个虚幻故事,制造一些不存在的地点,一些似是而非的人物,夸张一下犯罪的脑洞,吓唬吓唬人完了。
要么,稍微加一点点现实难题,就在大家都觉得无解时,再强行敷衍一个大团圆结局。
突破得再多一点,顶多做到《烈日灼心》《解救吴先生》《无人区》那样,而它们也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得已的暧昧。
值得庆幸——
这次《引爆者》,更硬。
首先,它做了一个“找死”的题材。
矿难。
煤矿工人赵旭东(段奕宏 饰),职业炮工,负责矿井爆破工作。
细心、专业的他,20年没出过事。
但在一次爆破中,出事了,还是大事。
大型矿难啊,一炮,就炸死了四个!
用工头的说法,他福大命大,没死,要惜命。
但没死就好吗?
不是。
煤老板要找他晦气,因为害他破财;
警察要找他晦气,因为矿难有人隐瞒做了假案;
连他自己,也要找自己晦气。
因为他觉得,这事蹊跷、有鬼,兄弟们的命,不能白送。
说到这,应该已经抓住了不少观众——
这故事一听,就不像纯编的,它的现实基础够硬:
为了贴近现实,剧组拍摄也硬。
要拍煤矿,怎能不去山西?
剧组去的,是煤矿最多的地方,山西大同。
所有场景,都飘着浓郁的山西地域风味——黑色的碎煤街道,脏兮兮的煤场浴室,破败的个体户小饭店,嘈杂混乱的农贸市场……这些都是主要场景,自不用说。
次要的小配景,也原汁原味。
煤老板开个会,屋外要配两位乐师,弹着琵琶奏着西北民乐。
室外吃个大排档,也是风尘四起的黄土景,大师傅娴熟地削着面……
最精彩的,是《引爆者》中一段,戈壁1V1生死追杀。
灰扑扑的黄土戈壁。
粗陋简制的杀人武器。
粗糙的喘息,上气不接下气地咽唾沫,狼狈地在土里打着滚……
可以说,处处破旧,却又耳目一新。
论爆破场面的刺激度,《引爆者》也是破旧出新的。
爆炸,警匪片老套路了,自然不新鲜。
但土制的爆炸,你见过几场?
一堆肥皂、清洁剂、猪下水熬煮的粘液……就做出了威力十足的炸弹,你信?
还真是。
一个制作到这种程度的故事,才值得托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导演常征之前在发布会上,袒露过自己的出发点:
“电影是娱乐,但不应该止于娱乐。”
现在看,他做到了起码80%——首先做到的,就是娱乐。
“娱乐”到底是什么?
Sir觉得对院线片而言,娱乐就是故事。
你是为观众拍的,为票房去的,不是为了做个概念,拿个奖。
所以哪怕有一个再好的命题和出发点,也不能用空泛的故事来对付观众……那叫装逼。
相反,如果故事够硬,哪怕再陌生的人,再遥远的命运,也能与观众近在咫尺。
赵旭东,就是个离我们很远的人。
我们很多观众,这辈子都不会了解挖煤的种种现实。
但这个够硬的故事,开始让我们在赵旭东身上投射自己,发觉了一些遥远的相似度。
赵旭东,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被逼成了一匹孤狼。
他的内心不敢依靠法律,因为他无权无势,又有案底。
钱是可以解决他很多问题,但一次矿难带来的种种后遗症,连钱都帮不上忙。
报案的风险,是不止丢了生路,也会连累女友,与煤老板为敌,更是搞不好死无全尸。
也许还有别的出路?
不,在他这样一个草根者的视角下,以“爆”制暴,就是最直接的出路。
于是他不断自制炸弹,用炸弹来突破困境:
逃避追捕、调查真相,甚至,与煤老板生死对抗……
其实最开始,赵旭东是可以选择苟且偷生的。
但渐渐的,他被逼着要来个你死我活,难道是野心越来越大,想做煤老板发黑心财?
不。说出他的欲望,你会觉得,可怜到可笑——
让赵旭东彻底走向绝路的,是女友萧红(余男 饰)的一句:“我怀孕了。”
赵旭东是个最纯粹的无产阶级,吃不讲究,穿不讲究。
但这句“我怀孕了”,却激发了他最后一丝底线的保护欲。
此外,电影也找到了巧妙的角度,让代表正义的警察,也成了主角的对立面。
刑警队长是赵旭东发小,本想救他脱难,但当所有不利都指向赵旭东,甚至赵旭东本人也亲口承认“我杀了人”时,他也没办法不抓他。
提到这场抓捕的警匪戏,够逼真。
因为现实里警察怎么追,这里面就怎么追——没有翻墙、跳跃、闪展腾挪,没有任何动作设计。
一个中年发福的胖警察(王景春 饰),和一个没吃饱饭的赵旭东,进行一场干巴巴的城市长跑。
跑到最后,两人都没气了,停下来,踉跄着,互相盯着喘气。
跑,先变成走,又变成爬……
也正是这场戏让Sir看到了,什么是导演口中的——“不止于娱乐”。
这场追逐戏的镜头,最终落到了一条阳光照射的垃圾河。
没有截图,大概长这样:
这可不是电影布景,而是山西的现实图景——重度水污染大省。
赵旭东是个案,是少数群体,但他生存的这种现状,已经与更多的个体命运相连。
其实啊,对白也是。
看过电影的,应该都被片中老段最后那一声“娇喘”逗笑:
你tmd就知道干我
但笑过之后,你再仔细想想,好像又有哪里不对。
为什么“就知道干我”?
为什么只有赵旭东这样的人难脱困境?
“硬”了一整场的赵旭东,最后好不容易得到了清白,却软了。
因为他本来就硬不到最后。
他或许可以在故事中,凭着主角光环怼赢一两个煤老板,但他怼不赢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最后,夸一下老段的表演。
虽说电影是“三帝一后”阵容,但除了老段,其他三位的发挥空间都不算很大,属于锦上添花。
老段的戏,却足够撑起整部电影。
随便说两小段:
第一段,吃相。
好不容易挣脱杀手的赵旭东,秘密联系女友萧红见面,萧红给他带来了饭菜。
赵旭东吃的样子太传神。
端着碗,上一口没嚼完,下一口就送到嘴里,还全程吧唧嘴。
一边说话,饭粒一边漏出来,每一次把饭菜送嘴里,都好像恨不得把筷子咬碎。
这就是逃亡者的狼吞虎咽。
第二段,剁手。
为了挣脱手铐解救爱人,赵旭东无计可施,最后只能砸断自己的拇指关节。
这场表演,他分了好几个层次。
砸之前,犹豫。接着,又像下定了决心,嘴里默念着炮工的职业操守,给自己打气。
砸了第一下,比预期更强烈的痛感让他停下来,脸拧成一团,大口呼吸。
再砸的时候,动作开始由慢到快了,可能是疼痛已经被发狠的念头战胜,动作也变得更加机械化……最后脱下手铐的一刻,眼睛是鲜红色的。
这就是绝境者的极端选择。
单这两段,足以诠释什么叫可信,什么叫实力派。
段奕宏是合格的银幕铁汉,因为他不仅具备一个新疆硬汉的外表,也一直不断打磨自己的实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