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
作者:王梆
阅读时间:一星期
评分:4星
心得:从单读的一本集子中认识了王梆,一位出逃至英国的独立女性。她笔下的英国不是历史书上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也不是简奥斯汀式的贵族浪漫,没有女王的荣耀光环,也没有福尔摩斯的冷静睿智,有的是尖锐的阶级矛盾,分裂的政治理念,生锈机器下渗入毛细血管的底层穷人的日常生活。这种自我观察式,客观与主观相融合的表达,体感特别真实,情感特别共通,透过英国的种种现实问题,让人忍不住思考自身的命运,国家的未来,思考政治制度优劣,经济发展的局限。虽然作者在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引人思考已经迈出了解决的第一步,“大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行动上的基本框架,外加无数微小的对策就足够了。”
优点:作者是用心写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类的关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富人的辛辣讽刺,可以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理想主义践行者了。写作风格有散文的灵动,有调查报告的详尽,有纪录片的画面感,还有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一些严肃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非常好读,充满共情,从阅读中托举起现实生活的重量,虽然沉重但仍然热爱。
缺点:读完有一种无力感和悲凉感,资本主义诞生之地,发展了这么多年,依然无法解决贫富差距,阶级对立,民族主义等问题,反倒随着经济下行,越演越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还是说文明社会依然突破不了自然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个社会注定存在弱者,只是每个时代表现不同而已?关键是强者和弱者如何保持微妙的平衡,北欧高福利国家给出了新的路径吗?
金句:
1、人们穿着防弹衣,把身上的人味去掉,把肉身竖立成观念的靶子,结果社会变得越来越分裂,这才是现实。
2、威廉·布莱克眼中的伦敦:走在午夜的大街上,我听见年轻娼妓的诅咒碾碎新生婴儿的泪水。
3、炫耀这事儿,就像跳舞一样,到了一定境界,内裤也好,舞步也好,据说基本上都可以弃之不顾。
4、箪食瓢饮地活着,和被人挖出“贫穷的劣根”,这两种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无数次,我一边思索着那些关于“贫穷与自制力”的对话,一边在波音飞机投下的阴影下漫步,左边是破旧的秋千,右边是卖零食的小卖部,货架底下蜷缩着无精打采的流浪猫。收银台旁一位妙龄辣妈,打扮成Lady Gaga的样子,冲着自己三四岁的女儿破口大骂,一边尖嚎,一边求上帝不如杀了自己算了……
5、英国的寒冷,好比日本刺身厨师对秋刀鱼的凌迟,确是一丝不假。
6、在所有形容“贫穷”的英文词汇中,我觉得“dirt poor”这个词最贴切,因为“灰尘是最势利的,当你衣着光鲜它退避三舍,当你破衣烂衫它就从四面八方猛扑而来”(乔治奥威尔)
7、“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世上哪些贫苦的人?” “不要做道德审判,不要给他们扣上各种罪名。”
8、“魔鬼在细节里”(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英国谚语,它改变了我在一个极速发展的社会中养成的那种“观光客式”的观察方式。
9、本性上说,我是个宅人,用唾沫和泥把自己砌起来便可耗过前半生,后半生再专心致志地做关于飞越的梦,圆满。
10、初到英国头两年,尤其是“伦敦漂”的那段日子,我几乎被这种焦虑吃掉了,上半身是空心的,剩下两条腿,像落叶一样,随风飘零。这种焦虑感,并没有随着和一个本土出品的人有样学样地过起了英国式的家家而消失。时不时地,它仍像腊月般袭来,趁我毫无防备,在我那亚热带的躯体上覆上一层寒霜,这令我比长颈鹿更加期待某种救赎,而图书馆显然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11、对于英国传统救济机制里的各种小心眼,我其实是有些耿耿于怀的,因为它们正面像菩萨,反面像老虎。这些人多半秉持“劳役即赎罪”的新教主义传统,坚信“福利喂养懒惰”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从未领取过救济金,估计也没怎么吃过罐头食品,却认为扶贫必须严审,宁可错杀三千也不能放过一个。
12、食物银行包含了惊喜(陈列柜里的食品每次都不尽相同)、小确幸(对不济的命运和瘪小钱包的掌握)、感激(对陌生人的仁慈以及参与者的艰辛付出)、正义(不让地球毁于垃圾和毒气的坑洼)……在所有这些丰富性当中,还掺夹了一种平淡而柔韧的友谊,一种多于熟人和水果小贩之间的古老默契,与其说它是友谊,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来自同温层内的抱团,一种在地的点赞。它的在地性、附近性、现场感,它所提供的关于“融入”的即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