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慢慢变老,脾气性格越来越固执,甚至难以正常沟通;又或者每到周末你本打算睡懒觉、按照自己的方式放松一下,却总是被父母以各种理由叫回家;再或者父母时不时患各类疾病,你既要上班又要陪父母看病,工作不能丢,父母更不能不管,搞得你心力交瘁、焦头烂额……
父母老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遇到这样的父母,做儿女的应该怎么办?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里,有你要找的答案,书中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及办法。“如何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如何陪自己优雅变老”书里给出贴心指南。
格蕾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此书的两位作者,有超过30年的老人临床看护经验,面对过许多难相处的父母。1982年两人在漂亮家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创立了“暮光服务网”,一个全国性的看护网站。
正像书中扉页上说的那样:“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并不再步父母后尘……”
本书把难相处的父母分成六大类,分别是:
一、依赖性父母,最主要特点是希望你时刻相伴。
二、泼冷水型父母,其特点是对别人极度挑剔,不讲理,总要别人让步。
三、自恋型父母,自认为与众不同,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整天不舒服。
四、控制型父母,有各种手段操纵他人服从,容易激起他人的无助和愤怒。
五、自毁型父母,有酒精、药物成瘾等问题,有自杀倾向等。
六、恐惧型父母,一直担心不停,怕人、怕细菌,有睡眠障碍等。
如果你做了书中的“父母难相处程度有多高?”的调查问卷,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不局限于一种具体类型,而通常是混合型,比如依赖、自恋、恐惧、控制、泼冷水等都能在父母们日常行为里找到。
针对年迈难缠的父母,书中强调一定要遵照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设法了解父母有此行为的背后成因;第二,运用这层理解,改善你与父母的相处之道。
子女在生活中要学会“善待父母,善待自己。”作者在书中引用道:“那些失落的经验,无论好或坏,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任上。这一生,我们随时都在面临失去;随着年岁越大,失去的越多,且形色各异:失去所爱,失去友伴、隐私、独立、熟悉的环境,失去身体功能(视力、听力、美貌、驾驶能力等),心理功能亦随之衰弱,尤其是记忆。随着退休的到来,我们失去了一生投入的工作。当然,最后也失去生命。”
对待年老难相处的父母,子女首先要尝试理解父母的人生经历、所经历的创伤,这些都是父母老年行为的成因。
其次,不要顶撞、伤害父母。不要试图改变、说服老人。也不要强迫父母按子女的意愿行事。面对父母的干扰、胁迫,肯定父母的情绪,或不回答,或尽量少说。
如:
母亲:我真不想面对早晨。
女儿:(尽量少说)我知道。
母亲:你爸丢下我一个人,我觉得我病了。
女儿:(依然少说话)嗯。
母亲:他再也不用管我了。
女儿:是啊,你变成一个人。
母亲:(啜泣起来)还好我有你。
倾听认可老人的情绪,不代表你同意或站在她那边,也不代表你对父亲不孝顺。这只是陪伴的技巧。
再次,“学会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而非受父母牵制”拥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因为照顾父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
如:周末父母非让你回家,而你已与朋友们约好出游。这时你可以提前与父母沟通,告诉你肯定不能爽约,周末你已经请兄长或其他家人来陪伴父母;或者你可以婉转告诉父母,你周末身体不舒服在家养病。
然后,如果实在分身乏术,在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条件允许可以请家政人员照顾老人的生活。
最后,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子女因各种原因逃离,或忽视父母,一旦老人故去,伤痛将更大。父母一走,再也没有时间疗愈裂痕或修补关系。
我们正在步入老龄社会,而老龄社会的支持机制并未产生和健全。养儿防老是传统的老观念。受老观念影响的最后一代人,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处在胶着的状态,上一代老人缠着要子女照顾,自己的养老问题则悬而未决。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能让自己在年老时,独立欣然地与自己的一生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