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到法国的时候,是巴黎快黎明前的冬夜。
阴冷,飘雨,8度左右,像是中国南方的冬季。
我们瑟缩在街头,等着租借一辆自驾车,这次的目的地,是要去一个法国里尔的乡镇。
天气微白,讲话冒着热气,空气中的味道像是回到了我出生的南方小城。
我不禁自嘲,大概是自己见识少。这法国巴黎,国际大都市,如何与一个区区小镇相提并论?
只回望一眼机场,便驾车去了里尔。
1.晚宴与贴面礼
与我们同行的堂姐夫是法国人。
与匆匆的游客不同的是,此次我们来到法国,并不是只用打卡景点,而是可以深入的体验法国的文化。
里尔是法国的大城市,往来人却不多,没有了巴黎的浮躁与动乱,更显优雅。
从巴黎到里尔的一路上,我的内心很是忐忑。
姐夫是法国人,知道我们要来法国,姐夫的妈妈费尽心力组织了一场晚宴。所以来到法国的第一天,我们便要作为姐姐的家人,晚宴的主人,宴请宾客:用法国的方式。
之前并未了解太多,法国对我来说就是个并不太相关的远方。因为姐姐而有幸得此一游,也不胜荣幸。
快到目的地前,姐夫只教会我们如何说谢谢,如何行贴面礼,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将会站在门口迎接客人,并且需要和一百多个人行贴面礼时,我们大概会提前先练习练习,并且多学几句法语;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将在晚宴上站三个小时,并且几乎无法坐下时,我们应该会多睡一会儿觉,提前倒倒时差;如果我们知道,在这个以交流为主的晚宴上,几个英语不太好的中国人,需要与百来个英语不太好的法国人打招呼的时候,我们应该会多做些努力,多做点功课使自己不要太尴尬。
可是我们都不知道,也没有带正式的裙装。
我们甚至没有想到,法国乡镇的晚宴,也是有秩序,有规矩,宾客的表现,竟然也是如此得体。
三个小时的晚宴,几近一个小时需要站在门口迎接到来的客人。
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让我感受这个只在电视里见过的礼节,贴面礼。
贴面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礼节。
在这个小镇,女士与女士,女士与男士,都是行贴面礼,男士和男士可以行握手礼,但是如果交谈甚欢或是关系很好,以示亲密也会行贴面礼。这里的习惯是先贴右脸再贴左脸,如有老人或小孩来到你面前,你的脸颊也许还能收获一个吻。
古时中国的礼节是作揖,接受西方文化后,也就到握手礼为止,矜持克制,保持距离。法国的贴面礼便不一样,虽第一次接触的我有些怯懦,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就逐渐释然了。行完贴面礼,会自然而然的感觉与面前的人亲密不少。我想,这与法国人的热情也密不可分。
行完礼之后,大家便自然而然的迎来吃吃喝喝聊聊天的环节。还没从贴面礼中缓过来的我,便又进入了一个略带困意,又听不懂周围的话的时刻。
在法国的小镇不用会说英文,就如同在中国的小镇用方言就能行走一隅。
宾客带上巧克力、酒和盆栽(没错就是盆栽),不顾窗外的寒气,热情洋溢的聊天。整整三个小时,我看着他们手持香槟,和不同的人对话,没有手机、没有桌椅,只是站着、不显疲态。
我站一会儿便开始觉得左摇右晃,若是没有其他东西转移注意力,怕是不能坚持三个小时。法国人都“站功”了得。
三小时,小孩哭闹后又继续追逐玩耍,宾客陆续离开,只剩几个年轻人还继续把酒言欢,我们实在撑不住回旅馆睡了。
再多提一句,法国人竟然不用电饭煲煮饭,米饭在他们的食物中所占比例不大。
最后叹之,在法国,文化保存的真的非常完好。我想,大抵这就是发达的意义,文化被争相模仿,至少不会被侵蚀。
2.圣诞夜
到里尔的第二天就是圣诞节。
圣诞市场簇拥着人群和长毛的狗,灯光,红绿,音乐,觥筹交错。
法国的圣诞节是温暖的。若是没有圣诞节,法国的冬日配合着又冷又硬的法棍,怕是会太冷。
法国的圣诞节不能和中国的圣诞节做类比,倒是可以与中国的农历新年做类比。同样的吃喝,同样的守岁,同样的家庭聚会。
对吃食有讲究的文化总是可以用来细细对比。中国讲究合餐制,法国讲究分餐制。
法国用贴面礼以示热情,用分餐制表达个体独立。
中国用拱手礼以示尊重,用合餐制拉近彼此关系。
我一直都知道西方文化最注重陌生人礼节;东方文化最注重家庭人伦,在比对见面礼节和分合餐制之后,更是确认这一点,有一种发现秘密的小窃喜。
---
平安夜晚宴,是我在法国吃的正式的第二餐。
从晚上六点起,到凌晨跨年拆圣诞树下的礼物,一共吃了五个多小时的晚餐。
鹅肝面包,鱼子酱面包,三文鱼面包,果酱面包……各种面包片不断传递,我挺喜欢吃鹅肝,法国家人说鹅肝还需要配特殊的红酒,一整套搭配下来感觉确实不错。一时贪吃吃了不少,刚想说已经吃饱了,他们笑着点点头,那让我们来进入前菜吧?
我眼睛瞪圆,一时茫然无措,我都吃饱了,你告诉我还没进入前菜?那我刚刚吃了这么多,吃的是什么?
法国的弟弟悄声说,这只是一个appetizer,开胃菜。
我欲哭无泪,摆在我碗里涂着鹅肝的面包片还在向我招手。为什么开胃菜要递给我这么多次?
从开胃菜,到前菜,再到主菜,我已经撑得快要吃不下了;那到汤饮,再到奶酪,到最后的甜品,道道菜都是有讲究。
虽然吃的东西不一样,但法国人与中国人也都是特别讲究吃食。每道菜该用什么样的刀叉勺子,各式各样的烹饪手法,蜗牛橄榄,鸡肉鱼虾,都有不同的风味。
精心烹饪的食物特别好吃,但其中我最不能接受山羊奶酪。
法国的家人端出了一大盘的奶酪,有些吃惊,当下便也就释然,毕竟去姐姐家做客时,因为姐夫是法国人,冰箱里面便全都塞满了奶酪。他们法国人真的爱吃奶酪。
我学着法国人切下了一块奶酪,当时不以为意,不就是一块奶酪,家里吃三明治也有时放奶酪,那味道我早就知道了。但就在我尝到了山羊奶酪,传说中比较贵的奶酪的那一刻,我顿感是自己太天真。
我是一个羊肉都不太爱吃的人,冬天喝羊肉汤,必配腐乳。我怎么有勇气切下这小块奶酪,就这么硬尝?那强烈的腥味冲天,奶味都无法消解。
旁边人轻笑:“你去看看牧场的羊,这个味道就和羊身上的味道一模一样。”
我却无法下咽,注定无法享受贵族羊奶。
在吃食的中间,最重要的便是交流。法国的乡村,是个手机很少被人提及的地方,没有了电子产品的横插一脚,互相之间的交流便更是重要。
在房间内的温暖中,配合着舒缓的音乐,听着他们自如交流那听不懂的法语。法语太优美了,我仔细听着那语言的弧度,吃那奶酪和鸡肉,不久便昏昏欲睡。
我在这边睡意缱绻,那法国80岁的奶奶却如同等着跨年,仍然特别精神。打起精神来的时候已是午夜。
午夜进入最有趣的拆礼物环节。
3.礼物
法国圣诞树下拆礼物和中国过年发红包一样自然。
中国人内敛,礼物不会当面打开,而法国人偏偏认为当面打开才有礼貌。
最有趣的是在拆礼物的过程中,所有人都能通过你收到的礼物知道你今年做了什么。
这个拆礼物我们是有所准备的,每个人都对这个环节非常安心。
在几个星期前,姐夫和他的弟弟准备了一个清单,去指定谁给谁买礼物,还指定好大概是买什么礼物,那么圣诞节拆礼物不就是走个形式,拆开礼物然后感叹并道谢……么?
事实证明我们还是太天真。
本来刚开始一切顺遂,礼物的类型嘛都大同小异,我还为此沾沾自喜,似乎我们已经融入了圣诞节的氛围。
令我们窒息的是,除了清单上列出来的东西,他们竟然还给彼此准备了礼物!
而彼此的礼物最为贴心,更显出一种亲密无间。
尴尬的事情就发生了,本以为买到清单上的礼物就万事大吉的我们并没有给彼此带礼物,在圣诞仪式的最后就变成了,我们囧囧地看着他们一家人给彼此道谢,迷失在了这个送礼物的环节。
拆礼物的最后环节是拆给院子里的狗,因为每个人都给它带了玩具,它的礼物竟然是最多的。
圣诞节的晚上很冷,拆礼物的时候又晚,它也等到了最后。
圣诞节,也像我们守夜一样充满仪式感,不停鼓励自己要开心的时刻。不论当时多么开心,你总能从每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到各种担忧焦虑和希冀。
生而为人真是有些难。
永远,对礼物最开心的,应该是家里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