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两个月,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了木心先生讲述的《文学回忆录》。
以前只知木心其名,不知木心其人。如今看来,佩服,佩服。
我所知的文学史有限,大部分就只局限于语文课本。
倒也不是读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后,就无所不知了。但这本书,让我大概了解了文学,也感受了文学的魅力。这让我有一种想听一听木心先生亲自讲述的冲动。
陈丹青先生说的极对,从小到大,我也不曾听过谁将文学史乃至艺术史及其中人物一一点评,甚至将其与自身比较。
但读木心先生的点评,我并不觉得先生张狂,相反,我认为是自信。
如果我当时也在场,跟木心先生聊起天来,怕也会被评价道:“你书读的太少。”
不论是从上古到中古的著作,再到近现代,现代的著作,我几乎全没读过。但我读的大部分书有一个统称——教科书。
这跟木心先生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同,当时可没有这么多教科书。国内一度出现了断层,而且不止一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与影响都极其深远。
如今,互联网的诱惑远远大于书籍,如何能在浮躁、焦虑、快节奏的环境下,静下心来读书,是一个大问题。这也是大学以前,老师及家长阻止学生接触或使用手机。一是其魅力太大,二是在那个年纪,自制力还不强。也就导致了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但古人早已证明,堵不如疏。即便在没有网络的古代,也并不是人人都满腹经纶。
我感动于木心先生在当时的环境下,仍能将文学坚持下来,更坚持了为期五年的讲课。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在于其不朽,即使讲课的时候,我还未出生,我依然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情感。
到了现在,艺术早已不是静止的了。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将艺术从一维二维,推向了三维,甚至是四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推向更高层次。而艺术,也不仅仅就在艺术家之间流转,更多的是大众艺术,用现在的话来讲,也就是接地气。
就像电子书永远不能取代纸质书一样。新艺术不会取代传统艺术,相反,传统艺术会借着新技术而不断创新,一如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技术解决了一些以前无法实现的问题。正如古人想不到今天,登上月球并不是遥不可及。
我多想知道,木心先生如果生到现在,会如何评价现如今的艺术、文学。会是欣慰?开心?还是大骂一通。
如今标榜着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人,真的配得上他头上的帽子吗?
我想要知道,但没有人能回答我。或许只有未来的我能,我要探索,要尝试。我想拥抱文学、拥抱艺术,也要拥抱这个时代。所以我要将木心先生后产生的文学、艺术,讲下去,用新时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