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每天忙忙碌碌地生活,从家门出,进校门;出校门,进居住的小区,路线单一,也没多大想法。
只是早的时候,我喜欢慢慢地走去学校。那时,还没有忆江南、金色时代、春天这些小区。一眼望去,是绿油油的水田、菜地。老牛在地里悠哉地嚼着草;鸭子在水塘里自由地游弋着。满眼,都是跃入眼帘的诗意。我的内心也是诗意跳动,我习惯一路走去,一路背诗,内心是无限的欣喜。
渐渐地,水田没了,菜地消失了,牛儿鸭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拔地而起。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走路,改骑电瓶车。路边的风景没了,我心中的诗意也消逝了。从家到学校,只有十几分钟行走的路程,骑电瓶车最多五分钟就够了。而且,每次,我骑得很快,总是急急地,赶着上班,忙着回家。周围人来人往,大概差不多都是我这样的人,急匆匆地行进。
我们的校园,原来四周空旷,站在操场上,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深记得夕阳西下的情境,红润的太阳静挂,下坠,极美!如今,整个学校被一幢幢的二三十层的高楼紧紧地包围,几乎看不到天空的缝隙。
今晚,和丈夫一起带着两个孩子上超市购物。一路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我疾行着,挤在人群里。
突然,脑中蹦出一个疑问:我爱这座城市吗?
一晃在这个小城生活了整整十九年了,我喜欢它,依恋它吗?我好像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临安不大。而我生活的空间更是其中的一角,像城东,城南、城北,我就很少去。就我熟悉的这一块地方而言,我喜欢春天时的苕溪河,河水汤汤,水上白鹭成群地盘旋、飞翔;我沉醉于秋天时的青年路,路的两边银杏叶飘飘洒洒,路上积满了黄色的叶子,踩上去沙沙地响;夏天的时候,带着孩子在傍晚时分去玲珑山爬爬,满山的山野气息萦绕在鼻间,清凉极了;而冬天呢,就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坐坐,书馆和杭州图书馆相比,简直太小,但孩子在这里可以呆上大半天,安静得很。
还有人民广场。我喜欢雨天去玩。因为只有下雨天,广场上人会很少,这时和孩子踩着湿漉漉的地面,东逛逛西晃晃,很惬意。
细想想,我是喜欢这座城市的,喜欢它的不疾不徐,喜欢它的自然清新,喜欢它的温婉多情。虽然这种爱和对故土的感情不一样。用韩少功的话说,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这种情感是深深耕植入你的灵魂的每一个毛孔里。而对临安这座城市,我依恋它,是因为它独特的气质,它有类似故土的亲切气息,同时它又有都市的味道,生活于此,我很享受。
但不知为什么,这几年,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淡漠。广场封闭施工,停止开放;房子大批地拆,婆婆家原来的三层小楼永远消失了;马路到处在扩建……整个城市在变化。
许多熟悉的地方已经不熟悉了。
真有些怀旧、伤感。
时代在向前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必然。在滚滚灰尘里,它走得很快,像我这么享受慢节奏的人跟不上了。 只希望,这座已在我的灵魂里安家的山城越来越好吧!
所以,即使再喧嚣,我也爱!因为我坚信有一天它会回归安宁和平静的,这是它独特的气质啊!
读《中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