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接下来的几章主要在讨论小人是什么样子的。
17.12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懦弱,用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解读】
表面严厉,但是内心软弱的,被孔子批评为像小人一样。
17.13
【原文】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那些看起来敦厚善良、实际却伪善欺世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罪人。”
【解读】
表面看起来善良,实际却是虚伪的,孔子觉得这种人败坏乡德。
17.14
【原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在路上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解读】
路上听到谣言,然后自己不分真假也传播的,孔子认为应该被唾弃,因为他们恶化了虚假的影响。
17.15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鄙陋之人,能与他共事吗?这种人在没得到时,就担心得不到。等他得到了,又担心会失去。正因为担心会失去,所以什么事情都敢干!”�
【解读】
有一种人患得患失,也因此没什么原则,尤其在担心失去的时候什么事都敢做。
17.16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代人恐怕连这三种毛病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人狂妄而肆意直言,现代人狂妄却放荡不羁;古代人高傲而廉洁自守,现代人高傲却凶恶蛮横;古代人愚笨而正直,现代人愚笨却心存奸诈了。”
【解读】
古人的看似是缺点实际是优点,因为真实。但现代的这些就是缺点了。
17.17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如果是花言巧语表面功夫,就很少有仁啊。
【解读】
花言巧语,表面功夫,这都不是仁。
17.18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以紫色来干扰红色的尊贵地位,厌恶郑国的靡靡之音扰乱了雅乐,厌恶因伶牙利齿而使国家颠覆。”
【解读】
孔子说他厌恶小人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