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大的写作思路
札记。通过昨天发展思路的思考,强调多人沟通,事前澄清的意义。
2.如何理解这篇文章(原话+自己的话)
自洽: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选择要做的重要的事情 - 选择细分领域 - 选择要呈现的形式
老大这套七层塔体系是也是一个定位流程,不仅仅是公司的定位,个人定位也可以用起来。从底层的三观系统出发,在三维的投影世界中,有很多的投影像呈现在世界中,那选择哪一像做为自己想要的状态呢?从哪一像投影选择呢?具体的细节是怎么样的呢?
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其他的投影像没有对错,都是三维世界的真实,你要选择哪一个像由自己的三观决定。
多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务必记着先澄清,再交流。澄清的内容:事实、假设、概念、观点,如果能力水平可以支持,就把自己的论证逻辑也说清楚。
即使是两个人的沟通,因为知识背景的不同,在讨论前也要事前澄清一些内容。老大的澄清的内容也是有逻辑的:事实(遇到的问题)→提出假设(理性猜测原因)→解释相关概念,澄清讨论的范围→提出解决方案和观点。
昨天下午和老大神同步,公司产品技术和运营开了一场讨论会,后面发展到“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争论中,作为旁观者我来说,产品和B端运营说的完全是两码事,不在一个点子上,都陷入到解决方案的细节里。
运营说产品不了解用户,新版本的解决方案是没有意义的,取消月卡运营没法弄。产品说我只是把月卡换了一个名字,没有取消。没有澄清概念容易撕逼啊,产品经理也没有阐明产品迭代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用户成长体系。
推论:如果遇到困难,千万不要着急投放解决方案,而是往问题的源头寻找。
我们就是通过回溯问题来找到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反复套用Why - How - What模型就好了,所有的问题都是一个具体的What,只要去回溯它的Why,就可以得到答案,而这个答案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模型中的What,就可以持续回推了
这招我昨天用了,现在课程上座率低,真的想预订课程的学员因为套餐卡用户占坑,报不进去名,讨论原先的起点是:套餐卡学员占坑不去→打卡(急于投放方案)→怎么打卡签到→老师配合巴拉巴拉,说了10分钟讨论的焦点不知道怎么就陷入到解决方案中 TAT。
我回过头去问产品经理,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讨论之前都告诉他们目的是什么?在企划案中把目的都写出来(port模型)那得节省多少时间。
3.过去的成果(昨天开会的总结)
用户画像
把月卡季卡的名称改成XX,是挑战大家对瑜伽对健身房的固定认知。
为什么她们要来上瑜伽课程?目的是什么?想要改变是什么?
接过了1个月的电话之后,我终于知道客服的价值在哪里,了解客户。
产品说他们了解用户,B端说我们了解用户。你们真的了解吗?
产品阶段与策略
感谢产品经理啊,他昨天一直强调我们产品所在周期的位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策略,这跟老大的百万富翁说的一样啊,不同的财富状态,增长财富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对应到运营,是的呀,运营也是要根据现状来制定策略,符合产品的规律。我大概理解了龙哥走的原因是什么了?是因为阶段和策略不匹配的问题,龙哥用的地推的方式是用的,只不过在CEO看来策略与阶段不符?因为现在产品的阶段属于初始阶段,那我们相应的产品、运营、营销、地推的策略,也要符合这个生命阶段的。我们还是个孩子,不能一下子跑起来。
企划案
列出规划、需求、运营规划,以时间轴,要做些什么,什么效果。先提出PPT的需求和方案,然后一起讨论出来。一个一个来确认。不同意一起来讨论。
产品和运营的关系
B端认为被产品牵着鼻子走,产品和运营什么关系?先有产品,然后有运营。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就像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产品是妈妈负责生孩子,运营是爸爸负责和妈妈一起来养孩子。
产品设计的阶段也是需要运营参与进来的。
前端后端到底要不要开发这个功能?
B端运营提出一个拉新方案需要技术配合,潘哥说运营的点太散了,开发的价值点:投入产出比。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乐哥好厉害,他提出这个概念,是老大的粉丝嘛。
技术方面的侧重点是拉新。做最重要的事情,精细化运营什么的以后的阶段再说。
情绪化
我不能放弃沟通与交流,带着情绪去做事情,沟通的时候,除了说没有意义,或者价值不大的问题。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去争论不是个大人。小孩子才争对错。
周报
阿里周报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字,沟通前的一个步骤,是明确大家说的范围是什么。
我喜欢今天讨论的氛围,我喜欢从产品的角度,从阶段的角度,从战略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要走的时候,反而找到了感觉。真的是要多尝试和多反思,培养自己的反思智力。
4.问题+下一步行动
多人沟通时候,像昨天下午产品讨论会的情况,要先澄清(事实、假设、概念、观点、论证逻辑)。沟通前保证大家是站在同一水平看。
5.留白
- 自洽的概念
- 路径依赖
- 复杂系统
本文来自于 永澄:新纪元破晓——幸福进化俱乐部发展思考 每天干货奉送,学习共同体让你躺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