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在大儿童的三楼,有幸参与了玮姐组织的妈妈沙龙。
参与妈妈沙龙的小伙伴,有家长朋友,也有像我一样的教育工作者。
通过共读《糟糕,身上长条纹了》,来结合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来探讨研究,绘本中的孩子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她的妈妈是怎样处理的?那些医生、专家做了什么?这样做带来了怎样的结果?最后,老奶奶是如何做的?
在每个问题被抛出来后,一步一步往更深层次地去探讨,去研究,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孩子的问题,可以如何去做会更好的支持到孩子?
但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妈妈。
“作为妈妈,其实我们也需要被看见,我们也会长条纹”;
“作为妈妈,和作为爸爸,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心态很不一样,我们觉得比较重要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比如,孩子睡前要刷牙,可能爸爸就觉得就一两天不刷也不要紧,但是作为妈妈,觉得孩子的卫生习惯就很重要啊,这是一个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
今晚上的妈妈沙龙,在前面的环节,我们都在讨论,如何去看到孩子、支持到孩子,几乎都在孩子的层面来探讨研究;但在后面的讨论中,我惊喜地发现,小伙伴们讨论的层面,开始关注到自己,与真实的自己产生了连结。
让我想起了教育涉及的三种最基本的关系:我和世界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我和自己的关系。
通过真实行动去实践,在完成自己负责的课程以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去学习,当然这也是在大儿童感触很深的“做中学”;
在真实世界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和真实的人产生对话,对实践中的事情进行梳理,引发思考,通过和他人思想的流动和碰撞来学习;
最后,回归到自己本身,我们也需要看到真实的自己,在行动中反思,在自我对话中成长,随时随地都有产生学习的可能性(大儿童目前的敏捷行动研究,老师每天的DR自我复盘就是关注老师自身的一个典型模块)。
我觉得,需要在这三种真实的关系中成长,才能真正的理解什么是好的教育,然后去实践好的学习,进而做出好的教育。
很幸运,我在大儿童这个环境中,真正的在这三种真实的关系中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