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伯特·清崎曾提出一个概念:老鼠赛跑陷阱。
人们好似铁笼里的老鼠,小毛腿蹬得飞快,铁笼子轰隆隆地转,可第二天醒来,却依然被困在笼子里。
因为瞎忙,没时间停下来思考,没时间沉淀自己。
以至于越“吃苦”生活越苦!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想研究一个问题:穷人为什么困在底层?
她选择了六个城市,揣着1000美元在不同地方、不同行业打工。她做过售货员、清洁工、老人服务等6种工作,无疑每一份工作都吃尽了苦头……
最后,她终于明白:穷人吃的都是一些低级的苦,这使他们陷入了“穷忙”的恶性循环。
无意义的苦只会徒劳地消耗一个人。
一直低头赶路的人
很容易掉进人生路上的深坑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名词:working poor。
指整日奔波劳动、遭各种罪,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他们就像一头被拴在石磨旁边的驴,干着比别人累的活,可最后只能在原地疲劳打转。
巴菲特提起过公司一位财务的事情。他忙碌了一天后,等下班后还要去开三小时的专车,赚点钱来贴补家用。
到了周末,他又去兼职各种小时工,从早九点一直忙到晚九点,直到深夜才疲惫地下班,第二天又要早起去公司上班。
工作强度这么大,他一个月连一天都不休息。可这样的拼命,并没有改善生活。
巴菲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只顾着埋头苦干,却从没想过提升效率和精进技能。
苦,未必是进阶之石。
一直低头赶路,忘记抬头看天,就容易掉进人生路上的深坑里。
媒体人古典说:
“我们亲手搬砖把自己围起来,勤奋却低效,挣扎却无路可走。”
能吃苦是自律,会吃苦是智慧。
吃苦真正的本质
是自控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作家张德芬把受苦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苦。这样的苦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得不到成长;另外一种是有觉知的苦。这种苦是改变命运,扭转人生的契机。
很多人只吃前一种苦。
他们无休止地重复着机械劳动,熬着最狠的夜,加着最晚的班;把一块钱掰成两半分开花,住最便宜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菜……可这些劳力的苦、身体的苦,不过是最低级的吃苦。
稻盛和夫说过:
吃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吃高级的苦,就是要吃深度思考的苦。一个肢体勤劳而懒于思考的人,做事往往收效甚微,只能囿于底层。
苦有高低之分,吃一些高级的苦,我们才能有收获,人生才能被重塑。
思考有了深度,人生便有了高度。
写在最后
美国计算机专家德雷福斯兄弟俩,曾提出过一个“德雷福斯模型”:
人们对一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可以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和专。家一个人处于什么技能阶段,在社会上就处于什么层次。
所有风光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苦练。
不断地增值自己、打磨自己,我们往更高阶层跃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拼命苦干的人,但低级的苦让人麻痹,让人沉沦。
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苦,可以化为丰沛的能量,让人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吃高级的苦
就是要吃深度思考的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