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为疫情爆发我开始关注正念和冥想相关著作和理论,也是第一次听闻《瓦尔登湖》。这部著作是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有文字描述到,梭罗是正念和冥想的真正践行者,也是活在当下、临在当下的伟大哲学家。
当时的美国正好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岁就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梭罗没有寻求高薪的职业,而是来到了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特附近的一条湖泊——瓦尔登湖。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1854年,《瓦尔登湖》正式出版。
梭罗才华横溢,是什么驱使他去过这样一种清贫、极简、质朴的生活呢?我想是一种天生的哲学家的头脑和情怀使然。在外人看来,梭罗一定是一个孤僻、不合群、行为怪异的“异类”。他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组建家庭、没有什么遗产。梭罗因肺病去世,享年44岁。
在读这本著作之前或期间,会让人忍不住去思考、体验、想象,有一种站在伟大哲人肩膀上看一百多年前的世界的恍如隔世感,亦有亲临静谧森林,看日出、待日落、听鸣禽的美妙体验。也会让人忍不住去检索“梭罗何许人也?”,不禁好奇、惊叹、折服。
梭罗总是夸奖着自己,他说自己是“真正的哲学践行者”、“活得最真挚坦诚之人”,如果让鸟儿或者花木按照它们的标准来评判梭罗的话,“那我可以称得上是完美无瑕的。”
梭罗喜欢独处。他说大多数时间里,孤独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个人在思考和工作的时候,总是孤独的,孤独跟一个人和同伴相隔多远并没有什么关系。他“宁愿独坐在一个大南瓜上面,也不想和别人挤着做天鹅绒的垫子。宁愿坐一辆牛车,自由地漫游人间,也不愿躺在花哨的火车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飞向天堂。”
梭罗是一个满腹经纶、引经据典的文学家。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孔孟的经典原文,《论语》《中庸》的词句他信手拈来。文中多次出现中外古典神话的经典神人形象,感觉他们都是梭罗的朋友一样。
梭罗又是一个实践家。他亲手建造房子,亲自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自给自足。他准确地计算自己的用度,用事实证明,人类的生活没必要那么多奢侈的需要,应该“简朴!简朴!简朴!”。13.34美元是他通过测量、做木工挣来的劳务费,够他8个月(跨越寒冬)的生活费。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全身心地听,全身心地看,用思考记录生活与自己的成长。恍如隔世没有让他脱离现代生活,反而让他更加清醒。
在我看来,梭罗是天生的智者,伟大的哲学家,100年恐怕只出这一人。他是对自然、对人类世界有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批评家,他的文字值得反复咀嚼,仔细研读和品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