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结婚,收到了请柬,抽不出空。
电话送祝福,聊了一小时。
隔着上千公里,我问他,当年你那两个亿的目标,赚够了没?
他反应倒快:“只要你那边,三十亿的项目一启动,应该没问题……”
我说,咱俩当初设想得挺好,进了社会,没按剧本来啊。
他“嗯”了一声:“早知道现在,大学里该多读读书”。
我说,对呀,该读书的时候,咱跑去创业,瞎折腾什么啊?
他接了一句:“省下来的工夫,哪怕多跑跑步,把身板练好了,都不亏。”
话说回来,谁,还不留点儿遗憾呢?
谁,又能把未来看得那么清?
1、把手头的资源利用好,就行了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问丫头:
以后,我就定在这培训咨询圈里了,方向就选这个,行不行?
意料中的支持、鼓励,没有,她反问我一句:
“还有别的选择吗?”
好歹我反应快,愣了一秒之后,大言不惭地解释:
“有啊,比如……我,写作、主持、考公务员……”
丫头放下手头的书,一板一眼地问:
“告诉我,你觉得自己什么能力最突出?”
“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
“工作中,做得最多的活儿,是什么事儿?”
“演讲,或者咨询”。
“对这一块有长久的兴趣没?”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肯定不讨厌”。
“那不就得了”她又把床头的书捡了起来。
设想了一场职业生涯的探讨,三言两语,结束了。
她估计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象征性地解释了几句:
“从哪儿看,你都是这块料,你手上的牌,先打好。”
“那万一有更好的牌呢?”
“哥哥,咱抓到了,再琢磨怎么打,行么?”
我反问:知道什么叫未雨绸缪么。
丫头头也没抬,说,你那不叫规划,是算命。
去过福建的一个小渔村,让我记忆犹新的。
是家家户户,房舍简陋,包括里边的摆设,异常简陋。
我很好奇:莫非是民风淳朴?
向导告诉我,每年夏天,台风都会来,好几场,还不定期。
所以,屋子和家当,简单到说搬家就搬家;
因为台风,说来就来。
按照我那性格,得按照“住50年”的标准来设计。
很有可能还在纠结吊顶该用什么材料,台风来了,房顶没了。
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
把手里现有的牌打好,是对的;
用来检验过去,堪称明智:
上学的时候,好好读书,锻炼身体;
刚工作的时候,养成好习惯,多学多做,与人方便。
简单,又省心。
我们对门家的孩子,刚上小学,家里就开始上愁:
“你说,这么多兴趣特长班,该报哪个,孩子发展才好啊?”
那表情,比再投一次胎都严肃。
当然,大部分家长的焦虑,还是在高考之后:
“什么专业比较热门?”
且不说少有人,能看到当下真正的风口;
就算真看到了,大学,4年吧?
出来工作,从入行到骨干,又得三五年。
小十年的时间,变化太多。
一辈子那么长的时间,连感冒病毒都要每年迭代个版本。
怎么可能在童年的时候,学点儿独门秘籍,就能保一辈子衣食无忧呢?
典型的“终点式思维”。
相比而言,这样会靠谱得多:
时刻努力去抓好牌,把现有的牌打好。
2、没牌的时候,安静抓牌
问:手头没牌的时候怎么办?
答:安静地抓牌。
很多人看到这五个字,目光会停留在“抓牌”上;
那咱们下面就讲个“安静”的故事:
主人公叫哈里,高中毕业之后,没钱上大学,手里没什么好牌,对不对?
那就去西点军校吧,学费还便宜点儿,结果一检查视力,两只眼睛,一个0.4,一个0.5,pass;
只能卷铺盖卷回老家,接下来的12年里,做过杂工、打理过农场;
甚至为了养家糊口,还当过神职人员;
在此期间,跟一个姑娘求婚,因为这手牌实在太烂了,被拒绝;
连家庭都没能稳定。
后来去密苏里州警卫队服役过,利用业余的时间自学法律;
注意,这是他给自己抓的第一张牌;
当然,前面的牌太烂,导致哈里没机会当律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一名炮兵,被派到法国作战。
表现英勇,被荣升为上校,这是他第二张牌。
有了这张牌,他跟之前那位姑娘再次求婚,成了;
家庭稳定,拿到了第三张牌。
可是战争结束后,国家开始裁军,失业了,这是张烂牌;
为了养家糊口,回老家开了个小店。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繁荣的背景下;
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那年他36岁。
又是一张烂牌。
好歹之前学过点儿法律,重新捡起来;
参加竞选,当上了县城的法官。
仅仅过了两年,就被选民轰下台。
那年,他已经42岁,看着手里的牌。
他只能挑出“法律”和“退役军人”这两张,重新研修法律;
当时的大学图书馆,对退役军人免费开放。
后来他加入了民主党,在党内都不看好、前面又有4位竞争对手的情况下:
被民主党推荐参加总统竞选——前面的4位都因为特殊原因”退赛“了。
不卖关子了,他的全名叫“哈里·杜鲁门”,美国第33任总统。
运气不好的时候,消极怠工,肯定不行,盲目折腾,死得更快;
安静地抓牌,效率还高点儿。
3、风起于青萍之末
人类的基因,天生短视,还戴着一副“功利”的眼镜。
手里一副烂牌的时候,把抓好牌的时间用来计算:
我抓到两个王又能怎么样呢?
不少人问我:老师,你说我学这些,又能怎么样?
我当初在学写字的时候,也没想着收入;
这个过程,像是小时候,拿弹弓朝天上乱弹了几个小石子;
长大以后路过,发现,咦,地上有两只鸟,运气真好!
陈胜没起义之前,充其量在胸里怀上个“鸿鹄之志”;
听周文的忽悠,整天琢磨着怎么在村里当个干部。
揭竿而起,那是活不下去了,结果人越来越多,心里盘算着:咱也称个王?
金庸刚开始写武侠小说的时候,可没想着,要成为“武侠泰斗”;
有爱好的元素,也有情怀的原因;
更多,还是因为他办了份报纸,卖不出去;
为了提高销量,才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
之前去参观一个有机农场,听老板在饭桌上分享心得:
“大道理我不会讲,啊,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给人送菜;
想着,啥时候,攒点儿本钱,弄个三轮,自己摆摊;
后来看了别人家大棚,咱搞不了那么大,就在村里包了一小块地;
刚开始卖菜,后来,才养的这些鸡、鸭、羊……”
很多人喜欢用围棋来比喻人生。
它不像象棋,你来我往,互有伤亡;
稍不留神,一招就能被将死。
围棋很温和,你一下,我一下,几十个子落下,也看不出什么;
等到能看出来点儿什么的时候,局已经成了。
很难说,一个子落下,就要在这里,占领一块地盘。
而是走着走着,发现,这片地,我的了。
初始阶段,有个大概方向,就行了。
只要别进错了场子,坐错了桌子,问题不会太大;
剩下的,就是好好抓牌、好好打牌。
回头看看,自己变了好多,与其说是性格,倒不如说视角。
重要与否,全在一念之间。
以后的路,还有很长,自己的变化,还很大。
说实话,我不算一个对未知能产生兴奋感的人;
唯一能让我感到安心的,是丫头当年送我那句:
打好手里的牌,努力去抓好牌。
经常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真要能穿越到未来,料到一切,那是算命。
所以,既然无法早知今日,何必苛求当初?
打好现在的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