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根据用兵的规律,在战略上有九种地区对作战有重大影响,分别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
1. 散地
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叫散地。
为什么在本国境内叫“散”呢?
就在自己家附近,管不好就溜回家了,军心容易散,士卒容易溃散。
2. 轻地
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
“轻地”,是刚刚进入敌境,又没有背靠险要。士卒的心理,都希望回家,前进很困难,后退却很容易。这种情况,要选精锐骑兵,在侧翼埋伏策应。如果与敌人遭遇,不要犹豫,即刻攻击。因为这时候敌人是在“散地”,战斗意志比我军还要差呢!如果敌人没来,则迅速通过,不要在轻地停留,让士卒们快快抛弃离家的愁绪,死了回家的心。
3. 争地
“争地”,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话:兵家必争之地。
“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如果敌人先占了争地,我们不要攻打他。引兵而去,大张旗鼓,车马后面拖上树枝,扬起高高的尘土,假装大军撤退。然后分兵“趣其所爱”,他哪儿心疼咱们去打哪,攻其必救,把他引出来。他必然离开争地来救。我们事先埋伏,他一出来,我们就把那地方占了。这就是争先之道。
4. 交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交地,就是平原无险,道路四通八达。甚至没有道路也可畅行无阻,我来得,敌人也来得,谁也挡不住谁。
在交地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
你的部队要首尾相接,中间不要有空档,有空档,就容易被人截断,吃掉了你的尾巴,或分割,分别包围了,让你首尾不能相应。
5. 衢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
衢地好理解,诸侯之地三属,就是三国交界之地。
在敌我之旁,还有第三国,我们谁先到了,和第三国结交,得到第三国之助,那就形成二打一的形势,我们胜算就大了。所以“衢地则合交”,在衢地的战略方针,是搞好外交,和第三国结盟。
6、重地
重地和轻地相反,深入重地,进入敌境很深,背后好多敌国城邑,很难返回本国了。
重地怎么办呢?重地则掠,抢东西,抢粮抢物资,因为本国的运不上来。
如果我们想回国,就深沟高垒戒备起来,给敌人看着,以为我们要长期驻守的样子,他就以为我们后方交通畅顺,以为我们有别的什么交通线,就把他守备的地方放松了,甚至撤除了。
7. 圮地
山林、险阻、水网、湖沼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就叫圮地。
圮地怎么办?
“圮地则行”,下面都是水,没法固定,没法筑城,没法修筑工事,没法扎营,只能快速通过,不要停留。
8. 围地
“围地”的“围”,不是“十则围之”的“围”,不是敌军把我们包围了,是地形把我们包围了。
“所由入者隘”,进去的道路很狭窄。而“所从归者迂”,要想回来,道路则迂回、曲折、遥远。困在这样的地形里,敌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击败我们。这就叫围地。
这怎么办呢?
孙子的忠告是:“围地则谋。”就是说:要想办法!
可见真是没办法!没有奇谋诡计,就出不来了。
进了围地,首先阻塞隘口,不让敌人攻进来,也显示我们并不准备冲出去。向敌我双方都展示出坚守的意志,这样我们的士卒也能“宾至如归”,以军为家,万众一心,安心御敌。一次把几天的饭做好,敌人看不见我们的炊烟,以为我们没粮食了。
9. 死地
死地和围地的区别是,围地等得,死地等不得。死地怎么办?死地则战,必须马上作战,因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
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有如下几条指挥艺术:
能使敌人前后不能相及。
让敌军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
众寡不相恃。
能使敌军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靠。
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应,上下不能收容,散乱、仓皇,都找不到组织了。
卒离而不能齐,兵合而不能齐。
士卒散乱不能集合起来,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整齐的阵列。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能够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停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指挥的艺术是先扰乱敌人。但是,如果敌军不乱,而且人数众多,阵型整齐地向我进攻,怎么办呢?
答:那就先夺其所爱。
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把这两样给他夺了,他就慌了、乱了,就没法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冲杀了。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为客”,侵入别国,客场作战。
“深入则专”,深入重地,士卒不敢逃亡,只能心志专一,拼命作战。
主人不克”,敌军抵挡不住。因为我军在重地,敌军在散地。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上抢掠,三军人马吃饱。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注意休养士卒,积蓄锐气,集中力量,用兵设谋,让敌人无法猜度。
深入敌境,抢掠田野,丰衣足食。然后呢?然后闭壁养之,深沟坚壁,养精蓄锐,气全力盛,然后一战而定。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这句话信息量很大。人们看战争,关注的都是战斗本身。而战斗本身,只是战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孙子说“先胜而后战”,等到开始战斗的时候,那是已经胜了才战的,是胜而战之,不是战而胜之。战前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又等到敌军的什么条件出现在发动,这才是战争的秘密所在。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把部队投到无路可走的地方,士卒宁愿战死,也不会逃跑。因为“无所往”,也没地方逃。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死焉不得”,士卒敢于拼死,焉有不得胜之理。
兵士甚陷则不惧。
陷于危亡之地,人人持有必死之志,他就不怕敌人了。已经死了,有什么可怕的?最可怕不就是死吗?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俗话说:“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士卒深入敌境,到了无路可去的地方,就像被捆在了一起,必须齐心兵力死战。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告诫,都懂得戒备;不要上级要求,都懂得出力;不要约束鼓励,都能亲密团结;不用三令五申,都会遵守纪律。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禁止迷信活动,消除部属的疑惑,战斗至死,也不逃走。
禁止巫婆神汉为士卒卜算吉凶,以防乱了军心,则士卒专心致志,誓死作战。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将领装神弄鬼,给军队卜算一个大吉大利,让大家奋勇作战。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我们的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他们不爱财货,是要钱就不能要命;我们的士兵没有贪生怕死的人,不是他们不想长命,是不拼命就不能保命。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但当你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以外无路可走的地方,他们个个都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善于用兵的人,就像“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上的一种蛇。你打他的头,尾巴就来救应;你打他的尾,头就来救应;你打他中间,首尾一起来救应。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方马”,拴住马;“埋轮”,把车轮埋起来。所以用把马拴起来,把车轮埋起来的办法来防止士卒逃跑,是靠不住的。
齐勇如一,政之道也。
政令严明,则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三军之士如一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手下的兵有强有弱,要让强者弱者,都能并获其用。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团结如一人,因为他能造成那不得不服从的情势,人人势不得已,只能听他的,除此无路可走,都被他绑在了战车上。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咋咋呼呼,而是镇静平和,不紧不慢,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条有理,举止适度,一切尽在掌握。
太忙的人不会成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这不是愚民,是保密。不能让士卒知道作战意图。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不知道整体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这是军事保密的需要。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行动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别人无法识破机关。
因为军队里,不只是有你的兄弟父子兵,还有敌军间谍,还有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泄密的自己人。所以不能让任何人可以推测你的下一步行动,就要打乱一切让别人看起来有规律可循的东西。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驻军经常变换地方,行军多绕弯路,谁也不知道要去哪。
要让手下人保密,最好的方法就是他不知道那秘密,那敌人派多少间谍进来,也是白搭。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主帅交给部属任务,就像派他登上楼,然后抽掉梯子,他只能上,不能退。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主帅率领军队深入敌境,就像拔弩机而射出箭一样,只可往而不可返;把船烧了,把饭锅砸了,就在今日决一死战。将帅指挥士兵,就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大家只知道跟着走,而不知道要去哪里。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进入九种不同地区的机变,能屈能伸地应对形势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员心理人情的掌握,都是为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 这里专门提出“人情”,就是对治气的强调,掌握心理人情,才能驾驭士气。不仅驾驭我军的士气,而且能驾驭敌军的士气。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侵入别国,客场作战,深入敌境则士卒专心致志;入境未深则士卒军心涣散。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让大家万众一心,一心一意。
轻地,吾将使之属。
进入轻地,让部伍营垒密近连属,一来防止敌人来攻,可以相互救助;二来也防止士卒逃跑。
争地,吾将趋其后。
意思就是,对于争地,我们当疾进,抄到敌人后面,抢先到达。
交地,吾将谨其守。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在交地,就要谨守壁垒,断其通道。
衢地,吾将固其结。
衢地合交,结交诸侯,使之牢固,不要让敌人抢先和邻国结盟,也不可让他破坏了我们的盟约。
重地,吾将继其食。
重地的关键是给养,是粮草,是物资。因为我们深入敌境,后勤跟不上,就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给养和物资。
圮地,吾将进其涂。
到了圮地,山林、险阻、沼泽,就要快速通过。
围地,吾将塞其阙。
进入围地,被人包围了,自己把那缺口堵上。
一个缺口能出去,为什么还要自己堵上呢?兵法云,“围师必阙”,敌人包围我们,怕我们死战,就要留个缺口给我们,给我们一条生路,我们的士兵就没有死战的意志,就往人家给安排好的路上跑,我们一跑,他就击其惰归,围追堵截,最后把我们一截一截全吃掉了。
所以咱们自己堵上缺口,告诉士卒们我们无路可逃了,只有对着敌人冲杀,这样反而可能击垮敌人。而且那缺口就是敌人留给我们跑的地方,他的伏兵全在那里。我把缺口堵死了,他就不知道我从哪个方向突围了。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到了死地,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决心。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所以士兵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陷于危急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所以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意图和计谋,就不能设计外交政策。
不知道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就不能行军。
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以上这几方面,必须都掌握了解,如果有一条不知道的,就不是“霸王之兵”。
“四五者”怎么解
四加五等于九,四五就是九地。也有人说,不是九地,就是泛指上面说的几条原则。
“霸王之兵”,不是霸王的兵,是霸的兵和王的兵。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以霸、王之兵,去征伐大国,则敌国将内部分化,无法充分动员集结。威力加之于敌国,则他国不能与他敌国结交。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ī)。
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也不必要培养哪一国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兵威加之于敌国,就可以拔取他的城池,毁灭他的国都。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指挥作战的事,在于顺着敌人的意图,让他得志,让他松懈,然后打他。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并敌一向”,是并兵向敌,朝着一个方向,就是集中兵力攻其一点。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
决定战争行动之后,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禁止两边百姓往来,也不许敌国使者进入。这样防止军情泄露,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情况。
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厉”,严厉、严格、认真的意思。
“诛”, 商议决定。
在宗庙里秘密、认真地谋划军国大事。
所以这里是两层意思,一是谋定而后动,先胜后战,赢了再打;二是计于庙堂之上,运筹帷幄之中,要绝对保密。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开阖”,“阖”,是门扇。
敌人一旦露出破绽,当急速乘隙而入。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先其所爱”,先占领敌人最心疼的战略要地。
“微与之期”,就是不要和敌人约期会战。
“微与之期”,战争不是决斗,不要跟敌人约好时间地点按时打,而是随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践墨随敌”
“墨”,是规矩。
郭化若将军注:“实施作战计划时,要灵活地随着敌情变化作相应修改,来决定军事行动。”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开始时像处女一样沉静柔弱,一旦敌人露出破绽,则动如脱兔,让敌人来不及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