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毛笔还在纸上延展,脑中却忽然冒出一句与练字好像有关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驻笔略略品味话中的味道,顺手拿起手机检索了一下。
《养生主》出自《庄子》第三篇,权威注解说这篇文章主旨在讲养生之道。将第一段对照着翻译读了几遍,完全不知所云。东一句西一句,让人找不到北。继续往下看,是一篇初三学过的课文《庖丁解牛》,接着是残疾人、鸡不愿被养在笼子里、秦失吊唁的几个小故事。想不出这些故事与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反而,更不明白第一段话到底在说什么了。
只好将标题的三个字,逐一翻了字典,每个字都有几个重要的解释,写下来,用来联想。
养,1.抚育。2.教育。3.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
生,1.造出、发育出。2.活的,有生命的。3.生活。4.不熟悉的。5.甚至。6.正在学习的人。
主,1.对事物有决定的权利。2.最重要的,核心。
根据字典里的解释,拼凑不出主题的意思。继续整理思路,至少应该把整篇文章串成一个整体。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第一段,点明“生有涯”,既然有了边界,那“生”大致是说生活 或 生命。将有崖无崖这部分略过,从“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起,根据译文来看,每句话就变得不着边际起来。
官方的译文大致如此:“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前句还在说有关“生命”与“知”的事,忽然就开始说起做好事坏事了,最后话锋一转,说的真有点像“养生”了。如果庄子真的是这个意思,那思维跳跃太快,实在让人想不通。又或许仅仅是权威注解、翻译的人,根据个人理解,没有把整片文章看作一个整体。孤立的去理解每一句话的字面意思。
善,有擅长、喜好、容易的意思。恶也有“厌恶”的意思。名,亦有“说出”的意思。那么“做喜好的事、擅长的事不为名声,做厌恶、不擅长的事不觉得是惩罚。”这样理解是否会更容易些?再回看看前半句“已而为之者”及最后的结论,暂时仍不能确定。
《庖丁解牛》里,庖丁所喜好的是追求事物的规律,然后对比了几类厨师换刀的频率,最后善刀而藏。根据这番解释,再看第一段的“善”、“恶“和”已而为知者“。良庖和族庖一个割肉,一个断骨。他们的差距很明显,但是否自知呢?“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会不会是“自以为自己知道的人,疲惫徒劳而已。”,再拿“割肉、断骨”与“收敛目光、动刀甚微”来比较,恐怕前二者无异于受罪了。理解成“做简单的事说不出名堂,做麻烦的事也不觉得在受罪。”更贴切一些吧。
最后,文惠君说,得养生焉。根据语境,以及字典里的解释,养,有培养的意思,生有陌生的意思,可以拼出类似“受教了”,“学到了陌生的经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谦词。也到有人将刀理解为人,把解决问题的方式看作养生。对于这一点再次放下,继续看后面的故事。
原文:“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这个故事中,大多译文都把右师弄成了独腿。
官方译文:“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但右师是一个官职,如果天生残疾还用向人解释这么多吗?还有,谁会见一个残疾人用得着对其惊问,这是什么人?
根据语义,只能推断他们是在议论另一个人。右师通过观察而得知,这个人是天生独脚。才去解释因为天生独脚的人会像自己相貌一样接受这种注定事实。毕竟一个正常人,失去一只脚后,在行为上多少也会显现出不自然的现象。
“泽雉不想被养进笼子里”、“秦失吊唁”和“指穷于为薪”这三个故事在翻译上比较顺。这里就不赘述了。
通过几个故事,再看这句,“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我们按顺序对应一下。“保身”所对应的例子是“天生独脚”。阐述了其含义,虽然独脚却保持着身心完整。“全生”对应“泽雉”,希望的独立生活;“养亲”对应“秦失吊唁”里的一番说辞,“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尽年”对应最后一个例子,指穷于为薪,火传也。
再做整理,第一段话至少不会被“养生”困扰了。大致是说:
我的一生是有边际的,而知是没有边际的。以有限去追逐无限,那一定很疲惫。自以为自己知道的人,徒劳而已呀。 做简单的事说不出名堂,做麻烦的事也不觉得在受罪。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接受现实,保持身心完整;才能了解自己的追求,成全自己的生命,不被牢笼所困,才使自己的亲人懂得安时而生,处顺而去,看开生死;才能命尽而火传。这一切都是对道的理解。然后就是那几个故事了。
如果非要举例子,那就用爱因斯坦吧。相对论的发表时间是1905年,验证时间是1919~1975年内通过观测光的弯曲角度,来多次验证其准确性。到了1921年,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名头已经很大了,再不给爱因斯坦发诺贝尔奖,都有点说不过去了,但这个理论仍没有最终的确认。 于是,在那一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获得了诺贝尔奖。相对论,虽然轰动,但仍不是真理,物理学家还在不断的追寻,于是就有了掷骰子的上帝--量子力学。一切都可以预测的经典物理大厦终于倾倒。追寻真理的过程从未停止。
简而言之,生有涯,学无涯,追求真理,乐此不疲。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更需要保持平常心。将所知所学薪火相传。
庄子通过对道的探索,去学习、去感悟“人生在世”的主要意义。也正巧对应,养生主三个字。可见,《养生主》并没有讲“养生”。再看文惠君所说的“得养生焉”,无论是“明白处世之道了”还是“受教了”好像都可以。
由于学识有限,仅是个人读后的想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探讨、指点。要是有权威相关书籍推荐那是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