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中第一章“潮汕与客家历史访思录”中作者归纳、总结、分析、发现、推测、论证及思考、提示等全部1.5万字的原创内容的文字摘录如下,并配以该书实拍照片或插图:
(以下文字共1.5万字,支持原创,欢迎转发收藏慢慢看)
作者扉页诗一首:
潮汕五江客家源,
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
往来共生千百年, 共饮一江水……
原创岭东江河图:
原创分析方法:
我相信,所有的人文精神(如观念、风俗)与发明创造(如建筑) 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就像潮汕和客家地区许多姓氏的族谱,开篇都会写着其始祖于何年代从哪里迁来当地安居一样。一旦我们能了解其始祖所生活的朝代和年代背景,就能更好地了解其始祖迁徙的初衷,也能更好地了解历代族人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所留下的保留至今的文明产物。
于是,我想以对客家地区的游访,结合潮客地区江河的走向和我本身对潮汕的了解,突破行政区划及研究资源的束缚,依靠历史的纵轴分析现状背后的来龙去脉,然后对历史、地理、人文、建筑等方面进行多点横向比对,尝试剖析现象和观念背后的内在规律。
原创观点:为什么说想要研究梅州历史文化,就需要研究潮汕历史文化。
可能是交通运输方式改变的原因,也可能是行政区划改变的原因,原来依靠水路而交融共生了千年的潮梅两地人民,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似乎变少了。我注意到近几十年的许多研究成果,大多是将潮汕和客家文化分开讲述的(甚至在潮汕地区,也经常将潮汕三市的历史文化分开研究)。
但是,不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想要研究潮汕文化,就一定离不开研究客家文化(何况潮汕地区至今还有大量的客家人);要想研究潮汕历史,也一定离不开研究客家历史。反之,想要研究梅州历史文化,也一定离不开研究潮汕历史文化。
原创观点:
前面的秦军和后来的汉军,有部分多少都成了两广人(特别是广府人)的组成部分。
但从地理位置可以看出(莲花山脉的阻挡以及东江与韩江不相通等原因),位于粤东北和粤东南的、现在大部分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应该还是后期迁徙过来的汉族人与当地土著结合后衍生的后代,与秦汉时期的兵源没有太大关系了。于是就有了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之说。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越国和汉朝时期,整个潮汕地区包括现梅州大部,都属于南海郡揭阳县管辖(其时县治所在地为今丰顺汤坑地区)。
发现规律:潮汕五江的上游均住着客家人。
这几次自驾游,我都是开着手机导航走的。途中,除了高速路,导航指引我走的省道、县道大部分都是沿着江河边修建的公路,且公路的旁边可能就是山丘。我发现,闽西和梅潮地区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山地丘陵地带,而大江大河的两岸由于拥有较大的平原地形,也往往建有大城重镇。
闽粤的客家地区之旅,实际上就是沿着东江、梅江、梅潭河、汀江、韩江和家乡的黄冈河(凤江)而行进的。流经潮州、汕头的韩江, 其上游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客家地区,在大埔县的三河坝汇流成韩江。饶平的黄冈河(凤江)的上游也是客家方言覆盖地区,直到中下游才是潮汕话方言区。流经揭阳和汕头的榕江,其上游榕江南河流域是讲客家话的揭西县,其下游榕江北河流域是讲客家话的丰顺县,两河在揭东炮台镇汇合。潮汕南端的另外两条大江——练江和龙江,其源头周边的山区也住着不少客家人。
推测:
在泉州时,我注意到泉州有两条主要河流,一条叫晋江,一条叫洛阳河。一听名字就可知道,泉州汉族人因思念故土、故国,故而直接将朝代名称和中原故地名称冠于河名之上。
推测:
由此看来,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现在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很多汉族人的祖先的第一次迁徙,只是他们迁移的路线有所不同罢了。
原创分析:两宋期间,潮汕地区的人口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原因。
其原因除了潮州当地人口的繁衍外,福建闽南地区人口的迁入也是一方面因素。福建闽南地区人口迁入潮汕地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潮汕地形决定了它相对独立发展的格局。潮汕地区有“天高西北,地倾东南”的说法,就是说从地形地貌上看,莲花山脉凸起, 并沿潮汕的西北部延伸,使得潮汕与西北部的梅州地区交通往来相对困难;而潮汕的东南面则有较长的海岸线。这样的地形一方面便于跟福建闽南进行交流、便于闽南人沿海岸线迁入,另一方面也便于留住本地人和从闽南迁来的人口。
第二,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北部、西部、中部都是山脉,只有闽东和闽南拥有比较平缓的地势。
两宋时期,福建闽东、闽南地区的人口同样得到较大的发展。我在福建莆田博物馆看到,莆田历史上有五次人口大量迁入,其中一次是北宋末年中原移民从开封南渡后迁入莆田,另一次是南宋末年从杭州迁入莆田。闽东、闽南地区人口膨胀就必然需要寻求对外发展迁徙,而闽南人跟潮汕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外迁徙一般不会考虑往北部山区发展——当时闽南人迁徙的主要方向就是沿海进入潮汕地区,或直接出海进入我国台澎地区及菲律宾等地谋生。
第三,两宋期间,地方官一般不选用当地人,潮州的官员大部分就来自闽南,因为福建闽南官员对潮汕的语言和风俗均比较了解。而这批闽南官员发现此地山好水好,退休后就索性长留在此,有钱又有影响力的福建官员及其家族就特别容易在潮汕发展。
第四,南宋时期,福建更靠近政治中心浙江,同时福建沿海也是南宋皇帝撤退的战略大后方,各方面相对比较发达。福建人的航海技术更是无可比拟,所以很多闽南人通过乘船来到潮汕,并促进了潮汕捕捞业和海上贸易的进步与发展。
(本书赠送明信片彩照)
发现:
随着大量闽南人口的迁入,加上唐朝时陈元光早就提倡的汉蛮联姻和韩愈的教化,因而当时潮汕的土著和汉族逐渐融合,逐步形成同属闽南语系的潮州话和潮州文化。因为许多潮汕人的祖先来自福建,所以潮汕人被后来的客家人和当地土著称为“福佬人”;同时,因为先祖是从河套以东的山西及洛河一带迁徙而来,所以也被称为“河洛人”。其实,“福佬人”和“河洛人”两个词在现代的潮州方言发音中是十分相近的。
推断:
在韩愈来潮州之前, 潮州只出过3名进士(隋朝起始有科举考试),而在韩愈之后,到南宋时,潮州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我想这个数字应该包含当时属于潮州管辖的程乡地区)。
作者推测:为何说韩愈应该没有走进潮州开元寺?
韩愈是成名之后来的潮州,而且他还是一个务实的人,一个勇敢直率的人,一个创新的人,一个改变了自东汉以来八个朝代中盛行的内容空虚、陈言滥词文风之人,一个提倡儒学之人。所以,苏东坡给了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极高评价。我想,韩愈到潮州时,应该见过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开元寺,但他有没有走进过开元寺,看到现在仍然立在寺中的四座石经幢,则不得而知了。那还要从他为何来潮州说起。
原创总结:
在南宋末年和元朝时期,程乡地区两次遭到元兵大屠杀,致使程乡县内人口锐减,有的甚至遭受灭族性的镇压。人口锐减的程乡地区,也促使赣南闽西客家先祖陆续迁入,造成后来者居多的局面,而最终形成现在的世界客都“梅州”。
当然,南宋末年的兵乱也促使大量闽南人进入潮州,不少人成为现在潮汕地区许多姓氏的先祖。
原创分析与总结:
宋末元初,潮州沿海因为勤王抗元及后期的反元战斗而致使人口锐减。有人统计说减少了一半,但我认为实际上应该远远不止如此, 因为统计时很可能把当时新近迁入潮州的人口也算了进去。
当时的潮州沿海迎来了两大族群。
一是从莆田及闽南跟随南宋皇室逃难而来的军民,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达官贵族。有人统计,宋元时从福建移居潮汕的共有60多个大家族,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来自莆田。
二是从汀州和梅州迁来躲进潮州的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客家先民。
作者原创观点:因抗元斗争广东土著越族消亡殆尽,赣南闽西人进入广东,客籍户口增长迅速 ,粤北粤东形成客家人。
一般都认为,客家先祖从南宋初年1127年开始到明朝中期的第三次迁徙,才真正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这段时期,起初是两宋时期程乡人口持续增加,而到了宋末元初,因为抗元斗争而又大幅减少,历史上记载南宋末年“从军勤王,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
从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灭亡到1284年元朝初期的五年里,因为民心并没有归顺元朝,加上潮州南有海岛、北有群山,使得当时潮州各地依然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元朝统治者忙于平乱。
到了1303年,程乡县仅存2478户14865人。
1351年,当地畲族首领陈满起义,攻占梅城,结果导致当地的畲族和瑶族几乎遭到了灭族性的镇压。
到元朝末年,从1352年到1367年的十多年间,潮州更是海盗猖獗, 山峒瑶僚起义不断。
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程乡县仅存1686户6989人(而三百年前即宋朝时的公元1080年则有1.2万多户),主要是客籍户口较多。
当地土著更是消亡殆尽,民间有俗语说“宋前无客,元后无越”。
元末明初的战乱,引发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为赣南闽西,迁入地则集中在广东北部各地.
这第三次迁徙,从南宋一直持续到明朝中叶,实际上完成了广东韶关、梅州、河源、惠州等市的客家人的安土定居。当时统计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客籍人”自称为“客家人”。后来,来的客家人多了,也就反客为主了。
作者猜测:
值得一提的是,从本书以上所述历史来看,现在的潮汕人和客家人虽然多认为自己是中原汉族之后,但我认为,可能更多地应是位于长江沿岸、战国时的楚国人之后(有别于其时生活在今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人)。比如现在潮汕的林、黄、吴几大姓,就大多来自于战国时的楚国地界。
当然,楚国的北部也是现在的中原。
原创观点:元末到明代粤东和粤北的客家人口和田亩数持续大增长,为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
明朝时期,大量客家人在当时隶属潮州的程乡一带生存繁衍。到明永乐十年(1411年),程乡有2617户10769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 年)增至3099户38366人。
明代民族矛盾不如元代尖锐激烈,流散四方的人逐渐得以回归,人民生活安定,程乡地区也日趋兴旺。
比如在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田地亩数就达到了20万亩, 是元朝时的3倍;到了一百多年后的嘉靖五年(1526年),则达到了35万亩;明朝后期继续增长,以至于明末程乡析出平远县和镇平县(现蕉岭县)后仍存38万亩田地。以此可见,明代的粤北客家人口和田亩数增长稳定,人民普遍安居乐业。
原创潮客历史演变地图:
原创分析:
为何古代饶平生产的陶瓷并没有由黄冈河南下出口海外,反而走韩江?
原创观点:为何说族谱上写着明初来自福建莆田的潮汕始祖未必当时就是莆田人?
明朝初年官方鼓励农民到田多人少的地方去,并设立移民集中管理机构。莆田地区恰好是明朝“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驻地,于是又有大量莆田人在官府发给凭照后迁入潮州,以至于现今来自莆田的潮汕人比比皆是了。
从全国范围看,山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南京杨柳巷、山东枣林庄、河北小兴州等地都是中国古代九大移民集散地(其实只是登记的中转站),都与明朝初期的这次大移民有关。由于这次移民是有登记、有文字记录的,因此这些移民的后代只知道祖先由这些地方迁出,对祖先更早期的生活地区却不甚了解。在朝代更迭的乱世中,有些人出于自保也不愿提及他们在前朝时生活的地区以及职位。所以,现在多数族谱上写着来自福建莆田的潮汕先民之始迁祖,彼时未必就是生活在莆田地区的当地人,除非有更早期的祖墓或生活地名的记载可以进行佐证。这一点需要有心人去当地做深入的考证了。
原创观点:为何说元朝时期现五华和兴宁地区已经有大批客家人定居下来了。
据说在现梅州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有个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围龙屋——璼公祠,也始建于元末明初的1368年。这座围龙屋为六横六围结构,其规模比我去过的梅县最大的丙村仁厚温公祠围龙屋还大!
也就是说,元朝时期在现五华、兴宁地区已经有大批客家人定居下来了。
五华地区宋元时属循州管辖,明朝时属惠州管辖。
原创观点:客家先民在元朝时期已经在闽西粤东等地安居乐业多年了。
我去过的潮客地区所存的元末明初的古民居建筑已不多,比如,福建漳州市南靖县的大土圆楼“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的1368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且最大的圆楼,占地2289平方米,高5层达18.2米。如此规 模,又建这么高,可见当时客家先民在元朝时期已经在此地安居乐业多年了,而且人口众多,建造工艺成熟。
我还去过潮州饶平北部上饶镇的南阳楼。南阳楼始建于公元1400 年,比福建裕昌楼晚了30多年,占地面积1561平方米,直径44.6米,楼高10米,有三层半,至今也是保存完好。
原创观点:元朝到明朝迁入广东客家人,韩江东江和北江肥沃的两岸平原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 。
进入梅州有梅江、宁江、汀江、琴江、五华河、梅潭河、韩江,进入河源有东江,进入韶关有北江,大江河冲刷出比较肥沃的两岸平原, 适合人类耕种生存,使得客家人口有了长足的发展。
原创观点和总结:经过元明清初休养生息的客家人,从明末清初到清乾隆年间的第四次迁徙,让客家人彻底散了出去。
客家人南下台湾、潮汕、东莞虎门,北上江西吉安、湖南浏阳,西到广西贺州、桂平、柳州、博白,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而使江西的客家人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此次清朝初年客家人的大规模迁徙,最终使得梅州成为客家腹地, 成为今天的“世界客都”。
随着客家人口的增长,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清廷将程乡从潮州中析出,后升为嘉应州,统辖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五县,即“嘉应五属”,也就是现在梅州除大埔和丰顺之外的范围。
原创分析:客家人南迁潮州沿海地区没有跟潮州人发生太大矛盾的四大原因?
我在2021年初查阅网络资料统计了一下,现在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客家人就超过了130万,而且会讲客家话的应该不少于100万人,而潮汕三市的总人口差不多是1300万人。这些居住在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融入潮州文化中,只是潮州沿海的海洋文化和客家人的农耕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从我自小在潮汕地区行走和观察来看,客家人南迁潮州沿海地区的时候,并没有跟讲潮州话的潮汕人发生太大的矛盾。原因可能是:
在明朝到清朝初期,程乡地区一直隶属于潮州;
潮州人要发展一般就是出海谋生,很少有北迁的;
客家人实际上也没有大量直接进入潮汕平原,而是占据着潮州人没有开荒的山区;
可能还有一点,那就是进入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很容易接受并融入同样是中原河洛文化的潮州文化,而一旦会讲潮州话,便逐渐融合成为潮汕人了。
作者总结:经过元明清初休养生息的粤北客家人,人多地少,从粤北出发远迁四川。
四川地区在明末清初遭兵火毁灭严重,需要重新开辟垦殖,于是康熙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清政府赐给每个男丁8两银子,妇女、儿童各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往四川。
经过元明清初休养生息的粤北客家人,人多地少,于是纷纷响应。
此次移民最远的是从广东韶关曲江出发,经湖南郴州、邵阳、常德,到达湖北恩施,再西行到达重庆、荣昌、广汉、成都、会理。
我到过朱德的故乡四川南充仪陇,所到之处都在贩卖客家特产,因为仪陇地区人民的祖先就是康熙年间从广东韶关乳源迁到四川的。
此次移民最远的是从广东韶关曲江出发,经湖南郴州、邵阳、常德,到达湖北恩施,再西行到达重庆、荣昌、广汉、成都、会理。
作者判断:康熙平定三藩后复界,客家人借此机会南迁至今天的宝安、中山、台山等地。
清初潮州沿海地区战乱频繁,粤北粤东客家人除了多迁到潮州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外,其余有的随郑成功到了台湾,有的向粤中、粤西搬迁,有的到了广西、湖南,还有的迁至增城、花都、深圳、东莞、鹤山等珠三角地区。
康熙平定三藩后开始“复界”,一方面给了客家人一个开疆拓土的良机。珠三角周围的客家人借此机会又往南迁至今天的宝安、中山、台山等地。
我到过深圳坪山区的“大万世居”、龙岗区的“大田世居”以及惠州惠阳的“南阳世居”,发现深圳的坪山区和龙岗区存在大量的名为“某某世居”、带碉楼的围龙屋。其中,“大万世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田世居”的祖先也是在乾隆年间由梅州兴宁迁到深圳龙岗的,紧邻深圳东部的惠州“南阳世居”也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这说明,在清乾隆以前已经有大量客家人迁居到此地,后来才建起了这些“世居”围楼。
我到过广西贺州的黄姚古镇,据说整个古镇都是客家人,他们售卖着客家的特产。我还在广西柳州一个位于融江上的岛——丹洲古镇(整个岛以种植沙田柚为主)跟一位售卖粽子的人攀谈了起来,得知他家祖上也是来自福建的客家人。
分析:明洪武的海禁政策让潮州沿海渔民生计艰难,逐步形成现在的潮州文化。
总结:
随着客家人口的增长,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清廷将程乡从潮州中析出,后升为嘉应州,统辖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五县,即“嘉应五属”,也就是现在梅州除大埔和丰顺之外的范围。
原创总结:清初广东沿海地区战乱频繁,粤北粤东客家人则多休养生息并开始扩迁各地。
清初潮州沿海地区战乱频繁,粤北粤东客家人除了多迁到潮州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外,其余有的随郑成功到了台湾,有的向粤中、粤西搬迁,有的到了广西、湖南,还有的迁至增城、花都、深圳、东莞、鹤山等珠三角地区。
康熙平定三藩后开始“复界”,一方面给了客家人一个开疆拓土的良机。珠三角周围的客家人借此机会又往南迁至今天的宝安、中山、台山等地。
另一方面,四川地区在明末清初遭兵火毁灭严重,需要重新开辟垦殖,于是康熙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此次移民最远的是从广东韶关曲江出发,经湖南郴州、邵阳、常德,到达湖北恩施,再西行到达重庆、荣昌、广汉、成都、会理。
原创推断:饶平黄冈镇和澄海县以南的区域几乎不会存在1672 年以前的完整的民居建筑。
清朝初年,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主要为台湾的明郑),朝廷实行“迁界禁海”政策,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从1655年下令禁海,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将潮州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两年后又下令再内迁50里(范围包括今潮安县庵埠、彩塘、铁铺、官塘一带),并禁止渔民出海捕鱼和贸易。迁界致使全县几乎都在内迁范围内的澄海县被撤销了几年。
1664年,清政府下令让饶平的隆眼城、宣化、信宁三都人民再内迁50里,同时拆毁了大城所及黄冈城。直到八年后的1672年才复建黄冈城。
也就是说,现在饶平黄冈镇和澄海县以南的区域几乎不会存在1672 年以前的完整的民居建筑。
原创发现:太平天国洪秀全、冯云山等主要领导人多为客家人。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现广西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爆发的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出生在广州北部花都的客家人洪秀全,和同乡冯云山(后来封“南王”)在客家人聚集地广西桂平领导了金田起义,军中将领多为客家人, 如杨秀清(祖籍广东嘉应,后来封“东王”)、石达开(祖籍广东和平, 后来封“翼王”)、陈玉成(广西藤县客家人)等。我到金田镇游访起义地址时,餐饮店的老板说着很标准的粤语(白话),但据她介绍,镇里更多的是客家人。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除了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外,其余大都是广西人,其居住地大多分布在西江流域(特别是广西桂平和藤县),且大多为客家人。
清朝初期,随着客家人的第四次迁徙,到达异地后的客家农民需要土地和水源以维持农耕生活,而晚来的客家人常与迁入当地的豪强在土地和水源上发生冲突。正是当时激烈的矛盾冲突才让洪秀全很快就拉起了团结善战的客家人队伍,并于1851年1月他38岁生日当天举行起义。难得的是,这些农民在打仗中学会了打仗,虽与清军各有胜负,但时势造英雄,一呼百应,1853年就攻陷武汉、攻占南京,后来还取得了几次大捷,如果不是内讧,可能就很难有曾国藩等人的机会了。
原创总结分析:清朝初年客家人的大规模迁徙,最终使得梅州成为世界客都。
经过元明清初休养生息的客家人,从明末清初到清乾隆年间的第四次迁徙,让客家人彻底散了出去。客家人南下台湾、潮汕、东莞虎门,北上江西吉安、湖南浏阳,西到广西贺州、桂平、柳州、博白,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而使江西的客家人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此次清朝初年客家人的大规模迁徙,最终使得梅州成为客家腹地, 成为今天的“世界客都”。
原创总结分析:
综观近现代活跃的商帮,不论是潮州、福建商帮,还是温州、宁波、上海商帮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靠海。晚清打开国门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合作越来越频繁,依靠海运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速地将大量人员和重货物运到世界各地。后来,公路和铁路发展,国内许多内河口岸的城镇及其商帮便逐渐失去优势并走向没落(国内不少知名的古镇大都位于江河旁)。
而潮州依靠下游汕头的崛起,使得潮州商帮的辉煌延续至今,如今潮汕商帮仍然活跃!
梅州八贤的丁日昌、张弼士在世时,丰顺和大埔还属潮州管辖。
总结:
早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随着人口的增加,潮州府细分为九县。这九县因为均是从潮州“三阳”(揭阳、海阳、潮阳)中析出,所以均有称“阳”的地名。除了著名的“三阳”仍保留名称外,澄海有莲阳、普宁有洪阳、大埔有茶阳、惠来有葵阳等县城名称。
此外,也有人牵强的说丰顺别称新阳、饶平别称饶阳。
原创观点:
郑义丰属于白手打拼起家的一代,穷苦人出身的他,具备大仁大义大善的特征,可算是近代潮州帮的典型代表,其传奇的人生适合写成传记或拍成影视剧。
大埔张弼士与西河镇光禄第之旅,体现客家人商而优则仕的道路。
大埔田家炳与高陂镇祖居拱辰楼之旅:万卷楼长大的青年抱负。
沿着梅江、汀江、梅潭河在三河坝汇集后的韩江岸边的公路开车, 不久就到了田家炳的故乡——大埔高陂镇银滩村。银滩村沿着与韩江平行的山脉分布,白墙灰瓦点缀在青山腰,那是一幅静谧悦心的岭南田园民居风光画。我回想起第一次深夜路过银滩村时,村里的路灯以及数十户人家的灯火散布在青山腰,十分壮丽。我猜想,田家炳年轻时应该经常能仰头望见清澈的星空,也常见韩江上繁忙的渔火、民宅里昏黄的灯光,加上屋前平坦肥沃的田园里飘散而来的稻谷青菜之香以及屋后山里的虫鸣,这一首美妙的客乡畅想曲一定时时感染着他。其大善与大德之风,与大他8岁的潮州普宁人庄世平有不少共通之处,比如他们年轻时都在商界驰骋成功,都为国家、为人民把财产散去,最终赢得国人的尊重与怀念,其精神永存。
丰顺县埔寨镇他信和英拉的祖居地之旅:潮州客家人认祖归宗的典范。
第四代华裔大埔李光耀与高陂镇中翰第之旅:小国新加坡生存发展的需要。
澄海陈慈黉及其隆都镇故居之旅:潮州人贩卖暹罗大米的典范。
原创总结:1600年来,潮汕与梅州(除兴宁五华以外)同属一个行政区划的历史。
从1965年起,梅州从汕头专区分出,单独设市。
此前,潮汕和梅州(除兴宁五华以外)地区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成立义安郡开始算起,分分合合的历史前后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特别是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至1965年的600年里,只在晚清的嘉庆后期才分治了一百年时间,且多以潮汕管辖梅州(除兴宁五华以外)的时间为多(而更早的秦汉三国几百年里,则是南海郡的揭阳县统领包括梅州、潮州的粤东和漳州地区)。
潮客人民以江河为纽带一直和睦相处,多次南迁北移相互融合,直至今日,潮客人民还在区域内多地混居,衣袂相亲,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深层缘由。
原创总结:1952年到1983年,海陆丰与潮汕同属一个地区的时间段。
1952年,置广东省粤东行政区,署治驻潮安县(即现潮州古城里),辖21县,辖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惠州、河源七市(又管辖粤东七市)。
1956年,置汕头地区专员公署,署治驻汕头市,汕头专区辖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五市(此时开始不管辖惠州和河源)。
1965年,从汕头专区分出单独设立了梅州市。自此,潮客才分治。
1983年,海陆丰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海陆丰地区单独设汕尾市),此后汕头市辖境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原创总结:1956年至1991年期间,潮汕地区的政治中心在汕头。
1956年,置汕头地区专员公署,署治驻汕头市,汕头专区辖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五市(此时开始不管辖惠州和河源)。
1965年,从汕头专区分出单独设立了梅州市。自此,潮客才分治。
1983年,海陆丰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海陆丰地区单独设汕尾市),此后汕头市辖境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1991年,潮汕地区分出了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
原创总结:1949年解放后至1956年,潮汕的政治中心在潮州古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置广东省潮汕专区(这是潮汕地区唯一一次合用“潮汕”这个名词,历时3年),专员公署驻潮安县(即现潮州古城里),辖现潮汕三市。
1952年,置广东省粤东行政区,署治驻潮安县(即现潮州古城里),辖21县,辖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惠州、河源七市(又管辖粤东七市)。
原创总结:1938至1945年,日本侵略潮汕各地沦陷的时间点。
1938—1945年,日本侵华,魔爪触及潮汕各地:1938年6月21日, 南澳沦陷;1939年6月21日端午节,汕头沦陷;1939年6月27 日,潮州沦陷;1939年6月29 日,澄海沦陷;1941年3月24日,海丰沦陷;1941年3月25日,潮阳沦陷;1941年7月4日,饶平黄冈沦陷;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1944年12月15日,普宁沦陷;1945年2月1日,惠来沦陷。
原创总结:1938至1945年,日本入侵期间,潮汕与客家人在血火岁月里展现的温情厚谊。
当时, 丰顺、大埔及梅州等客家地区没有沦陷,有30多万潮汕人逃往闽西、江西、梅州等客家地区(其中不少孩童被父母无奈卖给人贩子,因为日寇占领下的潮汕,许多家庭很快就没法养活小孩),并生存了下来。在血火岁月里,展现了许多潮客人民的温情厚谊。
原创总结:汕头在民国初期在粤东政治地位的提升。
1914年,在粤东设置潮循道,设道尹,驻汕头,属广东省,辖25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梅州、惠州、河源、汕尾七市地区,可见汕头在民国初期已经展现出其在粤东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领头羊地位。
1921年7月,成立汕头市政厅,与澄海县分治。
1925年10月,国共联手第二次东征,结束了陈炯明势力在东江地区的统治。广州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周恩来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并于1926年2月1日在汕头正式宣誓就职,周恩来成为首位担任地方行政首长的中国共产党人。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及贺龙率师南下,在潮州工农武装的策应下,于9月23日占领潮州,次日又攻占了汕头。从9月23—30日南昌起义军占据潮汕期间,建立了民主政权,推行党的政策,史称“潮 汕七日红”。
1930年,汕头市政局设汕头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1936年,设广东省第五区,署治驻潮安县,后迁往汕头,辖今汕头、潮州、揭阳和丰顺地区。
直到日本入侵潮汕,潮汕沦陷后至1956年,潮汕政治中心再次移到潮州古城。
原创总结:使用了1400年的潮州海阳县何时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1912年,海阳县因为与山东海阳重名,更名为潮安县,使用了1400年的“海阳县”名称自此消散在历史长河中,只剩下潮州古城区的“海阳县儒学宫”提醒着后人,这里曾经是文风鼎盛的潮州府海阳县!
原创观点:20世纪的汕头汇集了大量潮汕和客家的精英 ,潮州地区从古代的潮州府逐步演变成现代的潮汕地区。
汕头港开埠后汕头迅速发展,加上汕头在20世纪中大部分时间里作为粤东行政中心等因素,使汕头汇集了大量潮汕和客家的精英。比如,我到过的大埔百侯镇肇庆堂,是一组建于1910年的一中一西两处建筑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在百侯镇省道边显得很醒目。肇庆堂就是由侯南村人杨荫垣、杨俊三兄弟到汕头经营药材成为一方富商后回家建设的。
由于汕头港的崛起,潮州的经济中心逐步南移至汕头。
也可能是汕头所在地没有太多的历史牵绊,加上经济的发展和地理位置更靠海等因素,使得汕头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扮演了粤东几个市的政治中心的角色。潮州地区也从古代的潮州府逐步演变成现代的潮汕地区。
原创观点:潮州古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更有利于潮梅间人民的往来与交融。
1965年起,梅州从汕头专区分出,单独设市。
此前,潮汕和梅州(除兴宁五华以外)地区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成立义安郡开始算起,分分合合的历史前后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特别是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至1965年的600年里,只在晚清的嘉庆后期才分治了一百年时间,且多以潮汕管辖梅州(除兴宁五华以外)的时间为多(而更早的秦汉三国几百年里,则是南海郡的揭阳县统领包括梅州、潮州的粤东和漳州地区)。
潮客人民以江河为纽带一直和睦相处,多次南迁北移相互融合,直至今日,潮客人民还在区域内多地混居,衣袂相亲,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深层缘由。
打开地图我们就能发现,从潮州古城区沿韩江经几乎相同的距离,向南可以到达出海口,向北可以到达客家地区。也就是说,潮州古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更有利于潮梅间人民的往来与交流。千百年来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儒与商在这里并存,因此潮州古城才能在现代走出像李嘉诚这样注重教育的华人富商,以及像饶宗颐这样父辈曾是潮州首富的国学大师。值得一提的是,饶宗颐祖上也来自客家地区。
原创观点:
不过,随着潮州政治和经济中心南移,潮汕人民与梅州人民的关联显得没有古代那么密切了,潮汕文化在经济发展浪潮中也更多地显现出海洋文化的特性。
但是,对潮州文化的继承和挖掘,一定要对潮州历史有客观的认识,也一定不能绕开由于当代行政区划而疏远了的潮客间上千年的紧密交往,以及这些交往行为沉淀得出的深厚的文化基因。
原创观点:海陆丰算潮汕吗:汕尾市与潮汕地区同属一个行政区划的历史。
作为今天汕尾市的海陆丰大部分地区,从隋朝开始,除了陆丰部分地区跟潮梅漳一起同属义安郡外,一直到20世纪的1914年至1983年 期间,才由潮汕断续管辖海陆丰地区,但前后不过70年,而明清时期以前汕尾多属龙川郡、循州或惠州管辖。
由于潮汕管辖海陆丰的几十年里,随着潮汕移民香港人口的增加, 加上海陆丰沿海多讲福佬话(与潮州话同属闽南语系,但比潮州话更接近闽南语),因此香港地区的“潮州人”概念里大多包括海陆丰人。
但在20世纪前下南洋的潮州人及当今的潮汕人和汕尾人看来,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则未必会将海陆丰人视同潮汕人。
不过,在汕尾市东南部紧临惠来县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讲潮州话的人比较多,且古代也有多次属义安郡或潮州府管辖,则应当属潮汕人。
原创总结:粤东的畲族事迹与现梅州含有“畲”字的地名。
前面述及,南宋末年有凤凰山地区的畲族首领许大娘率领畲兵2000 人勤王抗元,元朝时期又有陈满在梅县起义而导致畲族几乎遭到灭族性的镇压。元朝末年,潮州十多年间更是多有“山峒瑶僚”(畲族的先民)起义。我发现,畲族的风俗和传说跟广东北部的瑶族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畲族更接近客家人一些。
开车游走在梅州期间,我发现经常出现含有“畲”字的地名。比如梅县有个畲江镇,历史上称畲坑,就曾是畲族的聚居地。我查找了一下,梅县区带“畲”字的地名有松口镇中畲村、隆文镇梅州畲村、南口镇良畲村、南口镇铅畲村、梅县区上畲村、大坪镇坪畲村、大坪镇侯畲村,平远县仁居镇黄畲村、中行镇良畲村、上举镇畲脑村、仁居镇畲溪村、石正镇周畲村,五华县有龙村镇留畲村、转水镇畲维村、潭下镇品畲村、七畲径林场,兴宁市罗浮镇上、下畲村,蕉岭县蕉城镇高畲村, 以及梅州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丰顺县凤坪畲族村。
原创总结:潮州畲族遗存及与畲族有关的食品。
虽然如今畲族在潮梅地区只剩下几千人,但畲族的影响和印迹却经常可见,比如我小时候经常吃潮州凤凰的畲鹅粉。畲鹅粉色偏赤黑,是一种当地形似鹅头的姜科植物“畲鹅”的块茎磨粉而制成的食物,形似米粉,适合炒。在凤凰山区出产的单丛茶叶中,还有一种名曰“輋门” 的特有名丛,这个“輋”字后来就演变成“畲”,它们读音相同。
原创推测:潮汕与梅州人身上多少还带些山峒瑶僚的基因。
前面述及,南宋末年有凤凰山地区的畲族首领许大娘率领畲兵2000 人勤王抗元,元朝时期又有陈满在梅县起义而导致畲族几乎遭到灭族性的镇压。元朝末年,潮州十多年间更是多有“山峒瑶僚”(畲族的先民)起义。我发现,畲族的风俗和传说跟广东北部的瑶族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畲族更接近客家人一些。
有人研究说,畲族先民创造的口头文学畲歌仔是潮州歌谣的来源之一。我猜想,畲歌仔可能也是客家山歌的来源之一吧。而不论是梅州人还是潮州人,其实都是中原汉族(特别是楚地汉族)与闽越当地土著两千多年来融合繁衍而来的,可能身上多少还带有些“山峒瑶僚”的基因呢!
提示:中央红色交通线鲜为人知的饶平大埔福建瑞金陆路交通线
1930年,为打通上海中共中央机关与各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在周恩来的直接主持下,中央军委交通总站成立,长江、北方、南方三条交通站线相继建立。其中,南方线就是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联络用的交通线,又称“华南线”或“中央韩汀江线”,即史学界常说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在今天看来,这也可以说是一条穿越潮汕和客家地区、沿韩江上下游贯通的水路交通线。
这条交通线初期有水、陆两条线。
陆路由上海—香港—汕头,然后经饶平黄冈上岸后,走陆路经浮山镇及上饶镇和饶平与福建诏安交界处向北穿越饶平,到达大埔与饶平交界处的大埔枫朗和村,再向北进入福建永定,经上杭、长汀抵达江西瑞金。1931年这条陆路交通线就护送过叶剑英前往中央苏区。后来该陆路交通线被严重封锁,虽持续运转,但作用有限。
总结提示: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员们协作配合是“一江潮客情”在革命岁月中的光辉演绎。
在这条蜿蜒长达上千公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上,潮客交通员们大多在夜间行动护送领导和运送物资,他们忠于职守、相互协作,不惜献身,在当年国民党的包围和破坏下长期保障交通线的顺畅运行,实属不易。这些正是“一江潮客情”在革命岁月中的光辉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红色交通线与1927年南昌起义军向南的行军路线竟然十分相近。南昌起义后向潮汕行军,主要是为了获得苏联的帮助,并到广州领导起义,从江西沿着靠近武夷山脉的广昌、瑞金行进, 然后转到福建长汀,再从上杭过广东到大埔,然后沿韩江边打下潮州和汕头,后转兵揭阳、丰顺到普宁,最后到达海陆丰,在闽粤赣的潮客地区留下了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深刻足迹和火种。
以上文字摘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余源鹏著。该书于2023年获得由广东省文联主办的第十届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奖。
广州省两位审读专家对该书的评语:
专家一认为:
书稿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视角,记述了潮汕五江客家源,分析了潮汕与客家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探讨了潮汕人重商基因,宗亲观念、匠心精神的成因,探析了客家爱国将领的共同点等。书稿记述通俗,有知识性和可读性,是一本地方历史文化通俗读本。
专家二认为:
本书作者在实地考察潮汕、梅州和福建汀州等地历史遗迹、民俗风土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思考而写成。与一般介绍地域文化的著作有所不同:一是作者将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结合起来写,尤其是两个族群混居、两种文化交融部分,作者有独到的观察;二是将历史与现状结合,用实地考案印证论述。
作者从近1600年的粤东地区历史纵向发展入手,以广东省的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横向对比潮客各地的民居建筑、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亲身探访和田野调查的见闻和思考,分析、判断、总结撰写成书。
全书分“潮汕与客家历史访思录”、“潮汕文化访思录”、“客家文化访思录”等三章内容,将潮汕与客家的历史相结合,还原了潮汕人和客家人通过五条江河来往的千年交融共生过程,展示了众多潮客名人风采及重大事件,为寻阅潮客各宗族始祖迁徙年代背景提供了便利。
该书首创性解析了潮汕人的重商基因、宗亲观念和匠心精神等的成因,探讨了客家建筑与客家人迁徙路线的内在关联,并分析客家建筑对人的影响,总结了知名爱国客家将领的共同点,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潮汕与客家地区历史、地理、建筑、人文、民俗常识的通俗读本。
该书内文中包含12页全彩插页,赠送2张双面明信片,还有潮客地区实景黑白照片57幅;封面有3幅展现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手绘图。
该书一经出版,即在广东潮客文史界引起广泛关注,主流媒体纷纷刊发文章报道:
2022年4月4日,《汕头日报》刊发文章:《青山同云雨 潮客“一江亲”——探源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交融共生,余源鹏新书〈一江潮客情〉上市》。
2022年5月15日,《潮州日报》刊发了广东省“从艺70周年文艺家”林文杰前辈的文章:《一部还原大潮州历史文化的力作——〈一江潮客情〉赏析》。
2022年5月30日,《梅州日报》刊发通讯文章:《探访研究粤东潮客文化历史,潮州学者余源鹏所著〈一江潮客情〉出版》。
此外,2022年6月19日,《南方日报》发文介绍新书。
2022年8月1日,《揭阳日报》刊发文章:《读〈一江潮客情〉,解开家乡文化的羁绊》。
作者在该书前言写道:这本书力图解答潮汕与客家“为什么有什么”。
令一些读者心存疑惑的是,本书作者余源鹏,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130本房地产图书的作者,对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了解多少?又深入研究多少?加上《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该书几乎没有参考资料,那有多少内容是作者本人原创的呢?
以上1.5万字就是《一江潮客情》作者关于潮汕与客家历史部分的原创分析发现与总结推断,后续还将有:
《一江潮客情》作者关于潮汕文化访思录的原创分析发现与总结推断
和
《一江潮客情》作者关于客家文化访思录的原创分析发现与总结推断
两篇文章,敬请关注。
注:作为正规出版的著作,文字乃作者原创的研究思考表述结果,受版权保护,如摘录引用需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