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多女生苦恼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不是因为对方对我很好,只要我是“不喜欢”对方的,我就能和他在一起。曾经也有我喜欢的人和我告白,我马上就跑了并且远离他。
我感觉真实的情感让我害怕,所以不敢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我也需要爱,所以会选择和不喜欢也不讨厌又喜欢我的人在一起。
以前是不知道自己这样的,都是潜意识选择的。现在我醒悟了,却还想这么做。我该怎么办呢?”
------------------------------------
以下为Melody婷回答文字版:
当你敢于正视困惑,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第一,先来了解一些关于情感的基本心理基础和理论。
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之间自然情感连接的领域。
从在原生家庭的情感连接开始,我们怎样被养育,被照顾将很大程度影响成年后的恋爱对象是如何相处的。
心理学家Bowlby和Ainsworth提出,婴儿的需要被满足情况将左右他们的“依恋类型”,而这样的“依恋策略”如果未加观察,将很容易伴随终生。
依恋类型有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焦虑 逃避)依恋。
安全型依恋:这种模式下,人更容易表达自我的真实想法,更容易独处、独立。能够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关系按照优先级排序,画出清晰的界限。
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好的恋爱对象、家庭成员,甚至是朋友。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他们在靠近别人的时候很少会不信任对方,他们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
焦虑型依恋:这种模式下,人对关系容易感到焦虑和紧张,时常需要伴侣通过表达爱意,来消除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感。他们很难独处或者保持单身,经常陷入不健康甚至有虐待发生的关系里。
他们无法信任别人,哪怕他们很亲密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不理智的、不规律的、情绪化的,或者经常对别人抱怨异性,却又在内心深处渴望对方不断的给予,索取爱是他们惯常的模式。焦虑型依恋的女性居多。
回避型人格:这种模式下,人对他人极度依赖、同时却又自我为中心,并且经常不喜欢亲密的关系。容易患有承诺恐惧症,并且特别善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从亲密状态下逃出去。
当有人向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压抑想逃离。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都会保持及时抽身的能力。在这个类型当中,男性的数量比女性多。
混乱型(焦虑 逃避)依恋:混乱型依恋是混合了焦虑和回避两种依恋类型。这类人不仅仅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或者作出承诺,他们也不信任任何试图靠近他们的人,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会尝试攻击的行为把对方吓走。
这类人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被虐待的经历,或者一直被家庭所忽略。
第二,思考一下,自身的潜意识,是在逃避,还是在焦虑一段关系?
“曾经也有我喜欢的人和我告白,我马上就跑了并且远离他。我感觉真实的情感让我害怕,所以不敢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主动退缩和逃避,真实的情感为什么让你害怕呢?
追问,是害怕他喜欢的只是理想中的你,不是现实中的你,担心他会在喜欢之后又离你而去,在“被抛弃”可能性之前,率先选择了主动放弃,避免了“被抛弃”的风险和痛苦?
现实中,很多类似的女生和你做出同样的选择。
她们很多是在童年或青少时期,有一段极没有安全感的经历,比如父母离异、婚姻不幸、去世,大体上是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充分的爱的滋养,以至于内心深处既渴望爱,又畏惧爱。
在爱来临的时候,既有甘霖滋润的幸福,又被更大的恐慌掩盖。
潜意识里的恐惧占据了上风,选择了主动放弃。
“但是我也需要爱,所以会选择和不喜欢也不讨厌又喜欢我的人在一起。以前是不知道自己这样的,都是潜意识选择的。现在我醒悟了,却还想这么做。我该怎么办呢?”
你表达了对爱的渴望。
普及一下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个人发展阶段的理论。
在成年早期(18~40岁),我们的重要任务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在恋爱中能够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年龄在20-30之间,正是埃里克森提到的“亲密感”建立的重要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就会有很深的孤独和困惑感容易产生。
当你选择“和不喜欢也不讨厌又喜欢我的人”在一起时,也许思维里认定,我会比较安全。
即使对方不喜欢我,我付出的精神成本也很少,因为我并不喜欢对方。
没有投入感情,感觉底线是不会受伤害。
潜意识里,是在用这种方式,来紧紧地包裹住自己的“安全感”。
这种方式,最终让你产生了困惑,难道感情只能陷入这种模式吗?
答案是“肯定不是”。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什么?
是建立在双方的坦率、真诚、灵魂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基础上的,这样才能让双方同频共振,感受到情感交互的喜悦。
你这样的选择,可能对对方来说,也是很难产生持久的喜悦的。因为他也会感受到你并没有深入地爱恋他。
比较好的一步,是思维开始松动了“现在我醒悟了,却还想这么做。我该怎么办呢?”
说明了三点。
第一,“你愿意主动尝试新的情感模式。”
第二,因为人的思维惯性是顽固的,导致“你还想这么做”。
第三,“你该怎么办呢?”你在有意识有智慧觉醒地寻求外力的帮助。
人对安全感的执念,是到了紧抓不舍的地步的。
实际上,这样的安全感真的是这样构建的吗?
答案是不一定。
重新定义什么是“安全感”,也许可以开启新的思维模式。
第一,面对你喜欢的人,他也喜欢你,在经过对他的人品、三观等价值观念等最重要的核心指标进行考核后,你觉得可以尝试在一起试试,可以先相处看看。
如果对方觉得不合适,不是愿意与之厮守终身的人,一个可能的风险是他提分手,问自己有没有勇气承受;
即便是这样的结果,也不能印证“我不够好”“我配不上对方”“我没有魅力”这些思维陷阱,小心掉进去。
只能说明的结果是“我和他不合适”“我体验了一段情感”“我伤心,但我相信未来有适合我的人选”“一段经验教给我成长”。这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型。
人在亲密关系中,最终看见的都是自己,也是让觉察自我思维的开始。
爱情里,如果开始就选择了妥协,寻找不喜欢的人待在一起,觉得有安全感,那么在接下来的亲密关系中,更容易陷入负面循环。
第二,试着更多地了解自己情绪、认知的来源;
或许在原生家庭给的困扰里,你形成了”逃避”和“渴望”并存的思维模式;
既渴盼爱,又不敢承接这份权利,害怕一去不返;
矛盾的心态背后,是安全感的匮乏。
年幼时,是“被动”的应对;成年后,自己可以观察这份情绪、感受的源起。
爱的给予,不仅来自外界,更多是来自自我的肯定与认可。
试着走出“焦虑 逃避”型依恋关系,试着去面对自己喜欢的人。
一旦压抑住喜欢,情感就像憋在了高压锅里,没有释放,会更痛苦和无奈。
祝你,先爱自己,再勇敢爱别人。
- END -
---------------------------------
“我是Melody曾婷。有缘遇见你。
作为思维教练,我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自我成长。
帮助上百位妈妈,走出思维困境,发现更美好的自己,构建更幸福的家庭,走向更蓬勃的人生。
这是相互赋能的过程,我也因此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时代看似发达,依然暗藏很多禁锢幸福的文化残留、思维模式。
认识和找到自我,是中国文化语境下,女性的必经觉醒之路。
不纠结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因为你在重启视角,豁然开朗。
一对一咨询,添加Wechat:3703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