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真正提出“存在”范畴的第一人,此哲学范畴给后来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之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由于他和在他之后的其他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以这个一来把握世界的多。而到了巴门尼德这里,以有形体质料作为宇宙生成的“始基”的思考才被无形体的“存在”替代。也就是说,巴门尼德将“存在”这种概念性“事物”作为哲学认识、讨论的对象。这种转变不是一种简单的术语置换,而是古希腊人在探索自然、宇宙上的论证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直观开始转向抽象。
“存在”是巴门尼德的探讨万物本原时提出的核心范畴。那么,“存在”指的是什么?它的内涵包括两个著名的命题:一个是“存在与非存在相区别”,另一个是“思想与存在同一”。在巴门尼德看来,“真理”与“意见”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正是在对这种对立关系的阐明中,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不能不在,而非存在决不是存在”的命题。这个命题说通俗点就是“有就是有,有不是无,无中不能生有。而且巴门尼德还对“存在”性质作了几个方面的规定。第一,存在是“单一的”和连续的。第二,“存在”是受限制的。它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第三,“存在”是一个封闭的滚圆的球体。在论述“存在与非存在相区别”的过程中,巴门尼德多次说出与“思想与存在同一”命题相似的句子。“非存在你不认识出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巴门尼德这个“思维与存在同一”还只是朴素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但是这个朴素的“同一观”已意味着哲学思维不再把存在当作一个自身外在的东西来看待,思维与其对象之间的孤立状态也打破。可以说,巴门尼德的“同一观”将思维自身与其对象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已否定了原始素朴哲学概念的直观性。更重要的是,他使得哲学对万物之源的思考从有形之体转向无形体,使抽象思维终于从感性思维里分离和独立出来。可见,巴门尼德抓住了世界本质的规定,把哲学的视角引向了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
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对后来古希腊甚至整个欧洲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的提出实现了希腊哲学的本体论转向。早期希腊哲学家们都在为变化的万物找一个最后的根源———“始基”,在巴门尼德看来,研究这些问题获得的只是“群氓”的意见,“群氓”看到的是这个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他们走的是所谓“意见之路”,巴门尼德却要在这种多样的变动的“意见”之上,寻求唯一的、永恒的真理,走所谓“真理之路”。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界引向对永恒单一的本质的认识,寻求更高一级真实的、不变的东西,用现今的话说,就是要透过现象去深人研究本质,惟有这样才能摆脱那无休无止关于“始基”争论和对立的纠缠。尽管巴门尼德不可能认识到真正的本质,但在西方哲学史上他第一个从这方面提出问题。第二,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真正实现了认识论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推论方法。我们知道,“始基”论的哲学家们由于还分不清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所以往往武断地宣布某些经验感知的具体事物为世界的本原,缺乏比较严格的逻辑论证。巴氏却自觉地运用推理、演绎的方法来构建“存在”。第三,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直接影响他后来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当其冲的是他的门徒芝诺,以及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梅里索斯。
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不仅对他以后的哲学一直深存影响,更重要的是从巴门尼德开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法,因为这样而从巴门尼德开始了真正的“形而上”的哲学。由此,如果考察一下西方近代和现代哲学的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所肇始的所谓哲学转向,哪一次不是象巴门尼德一样首先在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上发生革命呢?当然前提是不能脱离前人的成果,关键是有没有这样的创新勇气和睿智,只有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才可能在哲学和理论研究陷入困境的时候找到另一条可行的新路,这恐怕是巴门尼德最可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