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苏轼在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我而言则是“若问己亥何如,读书运动考研”。
已经是2019年年末了,翻看自己的相册,惊讶地发现这一年真是有趣,从年初开始准备考研到年末考研结束的角度看,的确快得有点不知所措;但细看中间的一个个插曲,又觉得很煎熬、漫长。我不知道我是否资格说自己过得很充实,但我觉得,我配得上“匆忙”这个词。“匆忙”常常被赋予了一些贬义,不过用在今年的我身上,它的确是最贴切的了:忙忙碌碌其结果却遥遥无期。
说回来,这一年过得也没有那么差。
这一整年总共阅读了30本书,基本都是前8个月读的。这一年读的书没有去年读的那么杂了,一段时间基本只读一种类型的书。用前辈的话来说就是,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月四月读的是日本作家的小说,包括川端康成的《雪国》和《湖》,还有北野武的作品,就发现日本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跟中国的相比,是如此的相似又如此的不同;五月读的是百家讲坛的系列书籍,从《道光皇帝》到《说慈禧》、《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从而对于清末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当站在更为宏大的视角看待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个人的情感喜好就渐渐淡出脑海了;从6月开始,我开始读诗词,《康震评说苏东坡》到蒙曼老是的《四时之诗》《人生五味》,慢慢才发现用诗表达情感的魅力远远不只是柔情伤感的矫情,品味诗句就慢慢理解了许许多多中国文化的思想;到8、9月开始读一些偏哲理的书籍,像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还有蒋勋的《孤独六讲》这些。
对于阅读,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品读《红楼梦》之后的启发。《红楼梦》真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小说的布局都非常讲究,而且其中的细节处处耐人寻味。读《红楼梦》才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好的文学”。在我读过的所有小说里面,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做到在第五回就交代了所有人物的结局却依然让读者有兴趣细细读下去;也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把无数条故事线编织得那么有错落有致,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有那么多水平极高的诗词歌赋。年初的时候我也尝试写小小说,但越写越没法看,为什么?因为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全是我自己的语言,全是我自己的想法,整个世界只有一种看待角度,因此平淡无奇也写不出生动的故事。而这,恰恰是《红楼梦》给我的最大的启迪。
读的书越多,也就越坚信知识的力量。在这个时代,“读书无用论”早就已经成为了谎言,虽不说读很多书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但至少精神财富能让人活出新的滋味。当然了,读万卷书很重要,行万里路更重要。
我想说的是,这一年我虽然没有行万里路,但我有过2次跑马拉松的经历,我自认为可以让我感到自豪的事情,大概也算是丰富了自己的社会体验,慢慢让自己变得稍微自信了那么一些,至少身体素质不差。回学校到考研结束,就没有感冒发烧过,也就不存在“因为生病导致没考上研”这样的借口。
经常跑步也会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跑步姿势不对导致我有一段时间膝盖特别疼,也会影响到一些时间安排什么的,还有就是一个人在校园里跑就会感到孤独,容易过分地放大自己的情绪、想太多就会造成一些误会。
总体上,跑步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益处,我很感谢这项运动还有一起和我跑马的前辈。这一年还有值得纪念的就是我学会了蛙泳、自由泳还有仰泳,这让从小就不让靠近河边的我,有种“失而复得”的奇特感觉油然而生。
运动给我带来的绝不止是一个还不错的身体,从中获得的激情、信心还有一些友谊都给我的生命增添了新的光彩。明年,哦,不对,是明天,也要继续坚持运动下去。
最后我想说的还是今年的主旋律,考研。考研这件事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大一的时候就开始想了,因为高考失利嘛,可那时候的我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对于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考什么学校都不知道,也不去做了解。在安逸的时候时间就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大三了,那个时候在考虑以后干什么的时候,我说我要考研,到那个时候我依然没想明白我考研是为了什么。
直到比我高一届的直系学姐考完研之后才知道考研的细节,比如考研考些啥之类的。和老师谈过之后,仔细思考过之后才决定考法律硕士,看似是很突然的决定,因为我既没有系统地学过法律,也没有学法律的师兄朋友。幸运的是,我身边有一个室友和我做了一样的决定,我想和他一起考法律硕士。从他那,我了解了更多关于考研的信息,也知道了买什么资料,好吧,说干就干。
我知道姐姐是复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的,于是我也把目标定在了复旦大学。刚开始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很惊讶我的决定,我也不太敢和别人提起我要考复旦,确实希望很渺茫——从来没学过法律,而且来自一个二本院校。当然了,中间也动摇了,比如想考比较稳一点的学校,而不是直冲名校。迷茫之际,专业课老师说,要想明白研究生是干嘛的,而且没有一点梦想考什么研?我确实受到了这样的鼓舞。
研究生的意义就在于研究,做学问,而绝不是混学历那么简单。现在最打动人的已经不再是学历了,而是个人核心素质,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的干货有多硬核。如果只是为了学历,随便考个研究生说出去可能非常光彩,但真正让自己安心的是自己的能力,更要思考的是这个能力能不能支撑得起“研究生”这个名号。所有我想的是我想要真真正正意义上的成为一名研究生,我想做出属于自己的成果,就这样我选择了复旦大学。
这条路当然要艰苦很多,一方面经验不足(第一年考研只有靠别人的经验),另一方面是个人能力确确实实不够。坚持地越久就会发现越难,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外界也不会让你轻松,拥有一个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各种各样的通知也会让你整个人浑身不自在。最要命的是,身体硬件出点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状态。我11月份干眼症就整得我很难受,想多看点书眼睛受不了,这时候你担心的就不只是复习进度的问题,还有其他。可这条路注定就是坎坷的,自己的处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
12月22日考研结束的时候,我大概就知道结果怎样了。很简单,你复习得扎实程度就决定了考试成绩。可还是不得不感慨,确实是自己付出的还不够多,老天不会骗人。虽说是如此,但我还是很期待成绩出来的那一天。
宽慰一下自己,一年的考研生活,带给我远不止那些法律知识和律条,更重要的是一点一点地了解自己了。一路艰苦也不再那么目中无人,年少轻狂,黑黑的眼圈和疲惫的眼皮也装不出神气的模样,也学着慢慢在矛盾和取舍中寻找平衡,大概这就是生活吧。我依然很庆幸我背后有家人的支持和一个好研友,还有一些不离不弃的朋友。我安心的是,我不再以为我是一个人了。一年的考研生活,绝不是徒劳一场,虽然具体能给我带来哪些好处,以后可能会慢慢显现吧。
2019年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年尝试了很多事情,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很多原来嗤之以鼻的思想我开始重新理解,很多我一直坚信的理念也慢慢被抛弃。写了很多诗,也忘了很多事;“研途”中认识了很多人,也和很多人越走越远。明年很快就要毕业了,明年的今天我会怎样写我自己呢?
2020年,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