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要在上海吃完午饭再回北京的,帅大厨和我说有一个台湾人,因为回不去台湾了,便在上海找个了地方做了个工作室,专门研究设计菜肴,这一做就是二十年。一个人潜心做菜二十年,肯定有不少心得,这样的人我是想见见的,向人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只是今天北大有个活动,当年的班长一定要我回来参加,而且还有几位好朋友要上台演出。120年校庆的时候我在无锡工作,今天舍弃一顿中饭赶回来还是必要的。吃饭嘛,等我再去上海的时候去一次就是了。
上午的飞机还算准点,到家差不多三点了。休息了一下去了北大,在五四操场和同学们汇合了。很多人不认识了,找不到三十年前的影子了。那时候我们都很瘦,现在基本都胖了。那时候我们脸上没有皱纹只有青春,现在疏松的脸皮迟暮的笑容。谁也抗不过时间的侵蚀,岩石都会风化,何况风吹日晒的脸皮呢?老就老吧,顺着时间走,只是要让自己快乐一些。
六点的时候饿坏了,找了一个盒饭吃,大概是给演员准备的,没花钱。不过也是真心不好吃,我把米饭吃完了,菜剩了不少。吃完饭去邱德拔体育馆,路上遇到很多熟人,和同班的几个人坐在台阶上合影,那种懒散的样子被同学说有点像上学时的我。上学时我是什么样子?我只记得很瘦,记得学习不太认真。同学说,现在天天看我写的日记,很佩服我的坚持。我想如果当年读书时也能这样坚持,我的生活轨迹可能就是另一副样子了。
其中有一个是我。这是1984年秋天的记录
感觉累,提前回家了。北大的校庆包括我中学的校庆,我这是第一次参加。想了想原因,大概是自惭形秽不好意思参加吧。现在心胸开阔了一些,反正都是一辈子,前提是认真做事,结果好与差倒不是那么重要了,自己开心就好。我没想过安慰自己,也不是阿Q,时、运、势,赶上了,借到了,算是福分,反之也是个人的命。只要你努力,总会有效果,这也是自己坚持写日记的一个动因吧。
9号又要出差了,在北京两天有很多事情等着我。虽然这些事情都有了比较清晰的头绪,只是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很怕处理不好对不起朋友。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太有限了,有些时候脑子想到了,没时间也没精力、体力去做,虽然能应付过去,但总是有缺陷,不完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就好了,至少能让我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脱出来,可是现在我还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谁能帮我组建个团队呢?西班牙回来后,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朋友圈里有人贴出几张烹饪大赛的作品,我一个也没看上眼,中国菜不这样做不这样呈现不行吗?怎么烹饪大赛的作品还这么low呀?这样的菜式在二三十面前的烹饪大赛还有市场,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欣赏习惯早就发生了变化,菜品就不能做的简洁干净一些吗?当今的烹饪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盘子上的东西都能吃,菜品呈现要简洁明快,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装饰。
再看看这样的菜品呈现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