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曾立言,要让自己成为开放系统。
首要一点是敢于、善于与人交流。
今天迈出了一小步,记录一下,自勉。
很久之前就加了一位辉友。也只是在最初加为好友的时候,聊过几句。后来,几无联系。想不起来缘何加为好友。
后来,群里的成员越来越多。就像一束光在向同一个方向聚集。我不知道别人感受如何,在这个群体中,即使更多时候作为观众,我依然受益良多。这也是我现在所相信的、追求的一种人生观:人生有无尽的可能,努力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做自己,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却不可能不依赖于自己所处的关系网中的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最初认识的这位辉友(暂且称为F君),在群里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直到保持着持续的活跃度。每日话题,F君都认真对待,最后成为了他的微写作;微分享,他从自己的经历和工作出发,已经分享过两次,并得到很好的反响;群里的一般性讨论,也常常见到他的发言,特别是与另一位同样凸显于群里的群友的辩论,让人看到两种思维的碰撞,我每次会很开心爬楼去接触不同的视角。在这个过程中,F君不断地链接更多的人,也得到更多的回应,我发现,他现在所处的状态与我所设想的“开放系统”很大程度上是接近的。
昨日,他写了一段文字,发布在朋友圈。我读过以后,对其中的观点不甚认同。便想,是不是可以与他表达一下我的想法,进行一次交流呢?今日,见到发布在其公众号上更完整的文章,我昨天想交流的想法再次产生了。于是。中午的时候,利用休息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文章,并写下自己的“反驳”意见。写好之后,我就准备发给F君了。但在发送之前我还是首先直白的说明,“纯属自己个人的想法,希望不要介意”,毕竟,我的初心只是“交流”;尽管,我比较有信心,作为“开放系统”的他不会介意别人的观点是否对他有利,但事实是,无论怎样,我基于自己立场的“反驳”都有可能成为自说自话或妄加断言。他的回复是“不介意,能hold住”。在阅读完我的“想法”之后,他为了表达更加清楚,在征求同意后,连发了几条语音表示他的看法。
所谓交流,我想就是双方都带着彼此的观点,开诚布公,通过对话的过程,了解对方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和意见,继而又对各自的看法有一种从对方视角出发的审视与反思,最后求同存异,握手言和。在这次互动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说话的对象决定了说话的方式和内容。我当前所处的阶段和身份决定了我看待问题的首要出发点,但对方在文章中所描述的个案,经过了解后知道,与我处于完全不同的境地,所以,他采用他在文中描述的方式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并得到来访者的认同,我相信成功的咨询必定是首先获得来访者认可的咨询,因此,当F君指出我的这一处偏颇,我立刻被说服。他也表示,如果他面对的来访者是“我”这样的对象,他会采取不同的咨询方式。
第二点感触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主观的。一个人的出身、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经历、阅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才塑造了TA当下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TA任何的所作所为都有背后的逻辑存在,因此,在与任何人交流的时候,都绝无必要苛求乃至进行口舌之争,一决胜负,当然,辩论赛除外。“相互尊重,各抒己见”是最好的方式。“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此处应当响起伏尔泰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在交流的最后,我告诉F君想让自己成为开放系统。F君表示,今天向他表达自己的感悟便是一次很好的开始,我可以再大胆一点,勇敢一点。在此,感谢F君的开放、包容、接纳与鼓励,我想未来的我会走得更远。
今日小确幸:
学校百年银杏美得让人心醉,用眼睛而非镜头才能欣赏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