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是企盼没有的,却忘了拥有的;追求遥远的,却无视身边的。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一次次的心情不好,就会失去一次次微笑着感受人生风景的机会。其实,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不羡慕别人,不轻贱自己,安然地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安然地活自己喜欢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有人拥有了很多,却渴望得到更多;有人看似一无所有,却很知足。这不过是内心的差异造就的不同心境而已。
鲁国有二人,一贫,一富。富者终日忧愁,贫者喜乐安然。
贫者对富者说:“汝有良田千顷,牛马成群,何不乐?”
富者说:“我资财虽多,但有人比我更富。还要时时提防盗贼,自然不乐。你贫穷如斯,何以乐?”
贫者说:“我虽贫,但身上衣裳、口中食俱全,无以忧,可得其乐。”
富者虽富,但欲更富,终日谋划算计,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还要提心吊胆地担忧失去,又怎能快乐得起来?
贫者固贫,但能安贫乐道,知足感恩。就算是只有些许收获也是惊喜,自然乐在其中。
由此可见,幸福喜乐和财富的多寡无关,完全取决于内心。自身心态的好坏决定了所处的环境优劣。
知足则心满丰盈,不知足则烦恼良多,于是痛苦如影随形。
面对金钱财富,智者感恩拥有,愚者则欲求更多。态度的不同决定了心境的迥异,快乐痛苦由此泾渭分明。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只不过是外物的多寡而已,以淡泊之心对待,则可以消除烦恼,扭转心境。
无论得到还是失去,终究要保持“心满意足”的状态。与其强求强争,招来烦恼,还不如微笑面对。
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就会看淡得失,即便一贫如洗,仍然安贫乐道。
只盯着遥远的欲求,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已经拥有的幸福,就会陷入“不满”的虚无缥缈,无论拥有多少,都只能体会“求不得”的烦恼,却不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把他放在满是珠宝的大屋子里,只会哭闹得更厉害,还不如直接给他一颗糖果。
圆滑的委曲求全,只是为了迎合他人,不如保持朴实本性。不计较得失才能人情练达,生活才会平安。
享受你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羡慕他人的花团锦簇,更不必妄自菲薄。可以低调却不必卑微,安然一点儿,坦然一点儿,做真实的自我,过喜欢的日子,就是最好的。
淡然从容,不贪不执,苦境就是乐境;反之,乐境就会变成苦境。
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保持平和心态,以宽厚待人,自然可以拥有许多爱戴与信任。心充盈则天地宽,得失荣辱过之则罢,不论多少凄风冷雨,想开了就是晴天。
仁者的心境纯净平和,自然可以见仁;智者的心境坦然淡泊,当然可以见智。若是让贪婪、欲望把自己涂抹得面目全非,整个人必然会阴暗、狭隘,充满物欲。
抛开身外之物易,营造内心之境难。是否拥有良好的心境,决定了生活质量,也决定了苦乐。
不在意流言蜚语,不盲目攀比,万事万物只求心安理得、俯仰无愧。将内心中那些负累的、腐朽的剔除,就不会为一时的沉浮而患得患失。超越物欲,于红尘之中坦坦荡荡,才是丰富而精彩的人生。
摘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作家: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