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
喊三五宝贝,一起参加华商报的小报童义卖活动。
华商报小报童义卖,是华商传媒集团多年来的一个惯例活动。主要面向小学生们,一方面培养孩子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孩子体验一下如何将自己劳动所得,转化为帮助他人的爱心。
集结完志愿参与的宝贝,和宝妈们合计好时间,立刻给华商报报好了名。虽然寒风凛冽,小姑娘小伙子们却有着火一般的热情。
到了目的地后,小家伙们火速集结,经过领队兔子老师的简单培训,孩子们大概知道了如何跟陌生人推介报纸的方式:
问好:您好,我们是华商报小报童,我们在参加一个公益爱心义卖活动。我们卖报的费用,都会捐给山区的孩子,您愿意参与吗?
兔子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假如对方并没有兴趣,孩子们也要保持礼貌,说一句:
对不起,打扰您了。祝您冬至快乐。
了解了基本交流方式,就到了大家自由发挥的时候了。
每个人领了自己的圣诞帽、报纸之后,就开始围着场地,寻找路人,同时推销手中的20份报纸。
作为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开始这种与陌生人的互动,其实并不容易。而家长们,大多跟在孩子几米开外的距离,观察他们如何和陌生人开启这场对话。
在这个时候,每个孩子的性格就会表现的尤为明显:
性格特别活泼的,交流障碍就小一些。他们掌握了兔子老师所说的话术,很快就能“成一单”。毕竟一张报纸一元钱,大家随手献爱心还是可以的。
但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要突破这一层,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我一直跟着其中一个小宝贝,一开始,他整个人十分焦虑,一直小声说:
“这怎么卖得出去?卖给谁?”
每次靠近陌生人的时候,他都会本能的把整个身体都靠在我身上,寻找依赖。试着轻声鼓励他,也都没有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想办法成一单,比什么鼓励的语言都来得重要。于是,在一个柜台前,我停了下来,先去沟通店主,然后顺势让孩子来介绍一下活动情况。
孩子这才小声的,说出了他在参与的小报童活动,说出了活动的大概情况,需要店主做些什么。店主很爽快的答应了,这成功开启的第一单,也为孩子打开了一个信心的窗口。
接下来,孩子在一单单的成功中,逐渐找到了信心。我也能够体会到,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他找到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技巧。变得越来越敢言。很快20份报纸就卖光了。孩子的小脸上都是满足的笑意。
在整个过程中,细细观察每一位孩子,他们都像天使一般,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魅力。他们或张扬或安静,但小小的心里都有大主意。
在整个活动中,也总结了一些小体会分享给大家:
1、不必追求孩子“从众”,内向和外向并不对立
相信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善谈外向,因为那往往意味着表现力强,能力强。但其实未必如此。每个孩子生而不同,内向者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社交障碍”,他们通常也能够自如的和陌生人相处,只是他们大多数情况更喜欢自己去安静的做一些事情。尊重我们孩子的性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人生落位,才是我们家长应该去做的事情。
美国作家苏珊·凯恩,在2012年的畅销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视频观看)中向大家展示了内向者是如何戏剧性地被低估,揭示了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世界失去了什么。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内向者的领导潜质。
2、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他们阶段性的“迟缓”
在电影《小王子》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
我们长大了,却往往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小孩。我们忘记了自己当初也不愿意写作业,也馋各种冰淇淋、棒棒糖,也喜欢偷偷看电视,也不乐意被家长逼着做这个,做那个。
有时候我们大人觉得非常简单的事情,孩子往往需要做很久。有一位朋友,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写字慢,恨不得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放快进。他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字怎么就能写那么长时间?
后来,看了一些亲子书籍,他为自己曾经对孩子的苛刻而懊恼不已。孩子因为手部“小肌肉群”发育有差异,有些孩子可能早早的就能稳当当写字,有些可能写两个字就喊手酸疼。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律去成长,不要强加干涉,要求统一。足够了解自己的小孩,才是家长们在孩子低龄段应该做的事情。
3、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我和添哥有一个“默契”,不论任何时候,在人群中看到彼此,先是一个大大的微笑。偶尔去学校接他,我们都是远远看到对方,就给一个大大的微笑。这个微笑背后的语言,于他是:妈妈,我看到你了。于我这个妈妈是:孩子,妈妈在这里。
这个习惯,从小班至今从未变。他也从没有因为看到了爸爸妈妈,就开始哭闹,或者没法进行学校的活动直接钻到爸妈怀里。因为他知道,父母永远都在他需要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节奏快,父母都比较忙,陪伴时间假如不能保证,那陪伴的质量一定要高:
在短时间的陪伴里,让孩子能够尽情的享受亲子时光,甚至和孩子敞开心扉聊点他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无边界的爱意,包裹着他们整个身体,从未离开。
一次报童体验,点滴亲子感受。分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