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懒惰
和朋友聊天,都觉得自己小日子过得还行,挺滋润的,没什么可以忧虑的,似乎正是所谓“岁月静好”。可又觉得生活平淡得没有味道,缺少了些什么。缺少什么呢?家庭?事业?不是特别好,却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人家那活得轰轰烈烈的咱也不眼馋,奢侈豪华的咱也不羡慕。这样挺好,宠辱不惊,淡泊宁静,咱知足常乐。呵呵……”
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是可取的。可是,为什么又时时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好好工作,积极创业……希望孩子做一个优秀的,事业有成的的人呢?
反思之,不得不承认:其实就是一种懒惰,一种碌碌无为却美其名曰宠辱不惊,淡泊宁静的懒惰。
宠辱不惊,意为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出于《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 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 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 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而淡泊宁静,出自“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语。典出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意思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也就是说人只有先看淡了名利,思想才能升华,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也只有在清静之中去思索,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由上观之,真正的宠辱不惊,淡泊宁静,与我们所谓的“宠辱不惊,淡泊宁静”,可谓相去甚远,不可相提并论。
生活大都是平淡无聊的,能使生活有生趣的无非是人的思想,而能使生活精彩的则是人的行动。若想让自己生活的有滋有味,丰富多彩,须得淡泊中明志,宁静中致远,进而行动起来,为自己的人生不断地添砖加瓦,方能筑得人生的大厦,使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经得起风雨,也见得到彩虹。
倘使自己满足于眼前的风景,不求更上一层楼,没有未竟的“诗和远方”,似乎也不足虑。可是,心小了,小事也成了大事,塞得满满当当的,
终有一天你会觉得整日的“一地鸡毛”,疲劳且乏味。倘若你认为努力是苦的,便放弃了攀登,所谓知足常乐,别人也无话可说。只是这世界却不是停滞不前的,它变化得太快了,转瞬间会就让你惊诧,让你束手无措如一个局外人。所以说,无聊与怠惰消磨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生命,还有你心底的那束能照亮你余生的光芒。
如果你仍然有自己的坚持,其实也无妨。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世界照样是日新月异,照样有更多的人无畏地前行。这些人相信,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须得且修且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和艰难,经历得多了,懂得多了,才会更透彻,心里的尺度才会更清晰;格局大了,心宽了,大事也成了小事,可以巧妙地处理,举重若轻。
我们常说:愿意用简单的心态过简单的生活。但简单不是简陋,不是不作为、不思进取,而是不计得失,不耽荣辱的勇往直前,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从容;生活可以平凡却不可以平庸,人生可以低调却不可以低俗,可以粗茶淡饭,衣着俭朴,却不可以人心粗陋,趣味粗鄙。
我本碌碌无为,但我无法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如果庸俗鄙陋,碌碌无为而不自知,应是人生之大敌。我心知之,故而常惴惴不安。每当百无聊赖地斗地主,刷微信,或是除了吃饭、睡觉、终日闲聊时,内心隐隐有空虚感,总免不了有些自责。时常告诫自己,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历,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不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即便是普通人,我们也都应该始终追随生命里最光彩的一面,活出自己的精彩。
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仅仅是表象,更是内心。我们很可能,或者说一定不会轰轰烈烈,但从小事上,从生活的点点点滴滴上,我们照样可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没有最好,就努力做到更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一些,灵魂更轻盈一些,生活得更洒脱一些。
余生不长,愿我们真的能够生活的淡泊宁静,能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