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快乐,而是痛苦。所以我们终其一生并不是在追求快乐,而是在不断地规避痛苦。在生活中,只有降低自我对幸福的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幸福。世上每个人对内心的感知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外界在内心所呈现出的结果是千差万别的。
时间偷走健硕的身躯和敏锐的思维,只剩下呆滞的目光能丈量脚下的土地。感知反应能力下降导致老人就很难再从外界获取内心的能量,短时记忆的能力开始消退。老人对待记忆只只能如老牛反刍一样,依靠过往的情景记忆(属于长期记忆)来获取能量。大部分老人是依靠回忆渡过最后的岁月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还能对生活保持探索的态度,这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存在。
如果人生本质的痛苦无法逃避,也不必感到难过。年轻时候的稳定生活,在老年回忆的时候就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所以说,从乐观的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沉重感知所带来的无法摆脱的痛苦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能在人的主观臆想中延长一定的人生经验,因为痛苦,感知印象更加深刻。
有一部分人对外在世界感知没有那么敏锐,甚至可以说是愚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来这也是一种无知的快乐。一些简单的情绪,如快乐悲伤兴奋忐忑就可以满足他们在存在感上的追求,可以轻易地弥补内心空缺。时间在人们沉陷情绪中偷偷溜走,导致这些情绪占据人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比例,从客观上导致他们无暇顾及内心真正的感受。
倘若某天突然顿悟,感受到内心匮乏的情绪,从主观上他们又会刻意的去逃避,选择在不安的情绪中和别人交换纸牌,或者是社交娱乐的消遣活动中打发世间,逃避真正的感情诉求。孤独对于他们来说,称之为无聊更适合。
相比之下他们的意欲是最基本的的,沉重的生活压力,这些让他们应接不暇,世俗中的金钱、权力、虚荣等就可以成为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平时培养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便可以称之为一个圆满的人生。
还有一部分人拥有超常的感知能力,他们的精神世界因为过度敏锐而忧郁,例如大部分的艺术家。因为寻常的物欲生活无法填补他们内心的匮乏,精神世界在外界和自我认识的结合下经常失衡,需要不停地去调节。
若人生有贫困潦倒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反而是轻松的。因为他们必须屈服在物质世界的权威下,为了生存必须花时间解决基本物质需求,当为生存而烦恼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时间去感知精神世界折磨。
而这些问题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奔向幸福的牢笼,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外界的事物就很难再影响扰乱他们,因为这时外界带给他们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几乎一样,他们不需要这些来获得力量。对于他们来讲,“孤独”意味着自由,思想意识不必再受束缚而去翱翔;“孤独”不再是折磨,而是生命里是求之不得的可贵闲暇。
真正孤独的是那些拥有一定感知能力,内心却贫瘠没有支撑的人。一方面在人生路程中被迫随波逐流,不断追求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被命运所操控,于是追寻精神上快感来填补自以为是的高级意欲,用各种方式向命运进行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