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时,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此词。关于辛弃疾,我们不再赘述。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作品多为豪放风格,喜欢在作品中引用典故。这首词也是登临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神州”指的是北边的中原地区。那时北宋已经灭亡,北边中原已经被金占领。辛弃疾现在是在南方镇江北固楼上,虽然眼前一片大好风光,但是北边的国土却一直未收复,所以是“何处望神州”。“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发问,思维立即变得有立体感。从镇江想到中原,是空间的跨越;从古到今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已经悠悠而过,是非成败已成陈迹,这是时间的跨越。“不尽长江滚滚流”,只有长江的水还在不断地向前流淌,从未停止过。这一句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作者想到了三国时期的孙权。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率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在小说《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章中也有记载。另一个是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作者引用了这两个典故,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而作者唯独要突出孙权,为什么呢?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目前的南宋极为相似。作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要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所以,登高怀古的作品,一定有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思,这与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均有关,大多是通过往事借古讽今、抒发出作者自己内心的报复和理想,这就是这类作品的灵魂所在。
小知识:
1、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王安石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京口,也是镇江。
2、不尽长江滚滚流:其实是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我个人感觉还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均有借用杜甫此句嫌疑。
3、孙仲谋:就是孙权,字仲谋。父亲孙坚,字文台;其兄孙策,字伯符。均为人中豪杰。孙坚、孙策早死,孙权年纪轻轻便要撑起东吴一片天地,实属不易。后称帝,与曹魏、刘蜀政权鼎足而立,史称三国。
4、关于古人的名与字:古人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根据《礼记》上的记载,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在人成年后(男子20岁举行加冠,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例如《三国演义》中,别人叫曹操均叫孟德(长辈可以叫字),而曹操自己称自己就要叫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