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个消息,演员吴孟达去世了。没什么悲痛和震惊,只是有些失落和怅惘。因为如果他们还一直活跃在演艺界,就好像很安心,感觉不到时间已经逝去,自己依然还年轻。
当那一代人渐渐淡出或离开,满屏都是不认识的新面孔,听到的都是自己不熟悉的旋律时,会猛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边缘化,不得不亦步亦趋地努力融入。
被边缘化当然不只是在娱乐方面了。新技术、新理念、新生活方式的接受和学习,都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文艺作品真的极具时代烙印,一首歌,一部影视作品都能把人迅速拉回一个时代。
还记得初中时,和一众同学,一路骑着自行车,高声合唱齐秦的《大约在冬季》,横排在公路上呼啸而过,全然不管路人那异样的眼光。
还记的高中教室里,总有几个县城里的同学下课时在唱当时的流行歌曲,童安格、姜育恒、叶倩文......,买不起随身听和盒带的我,是听着他们的歌声感受到时代的脉动。
大学时,中国大陆流行文化兴起 ,那时的乐坛真是经典频出呀!大学时,也是香港娱乐业的黄金时代,是我最爱看电影的时期。每周都有新电影上映,电影院就在学院内,是那种大礼堂。不管学习多忙,都不会错过新片。至今怀念大礼堂看电影的感觉,上电影院都要找大影厅。有没有搞错,那也叫大影厅?是录像厅好吧!
对于生于70后的我来说,九十年代是我的黄金时代,也可能是许多和我同龄的人的黄金时代。那时年青健康、无知无愁,是一生中最贫穷也是最富有的年龄。充满朝气,却也十分迷茫。我们急需从一些文艺作品中找情感共鸣和精神寄托。那些歌手、影星我们如数家珍,把他们的画片贴满墙,粘贴粘满书皮。
大学学生会常举行卡拉OK唱歌比赛,唱歌好的会迅速成为学校的焦点。五音不全的我对那首《情长路更长》念念不忘,因为教我唱这首歌的同学已被我逼疯。
为什么忘记了很多人和事,却记住了离我们生活如此遥远的这群人呢?因为他们让我们铭记青春,而我们见证过他们的辉煌。互为存在,因此会彼此相惜。正象我们常感慨唱歌的人已经不年轻了,那些唱歌的人也会常常叹息听歌的人也老了。
现在的我几乎不关心流行音乐,没精力也没什么兴趣去追电视剧,更懒得去电影院。是时代在抛弃我,还是我自决于时代?我想是前者。自认自己挺积极的,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而我的脚步越来越慢。
我们共同的黄金时代,我们正年轻,他们正当年,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还有许许多多可能的未来。
王小波说;“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说得好真实!
好了,不感慨了,还得去追《锦心似玉》。我是个守本分的人,支持偶像的剧,是一个粉丝的本分。不过还挺好看的,各个角色演技可以,故事情节也渐入佳境。顺便说一声,我男神也是那个时代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