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散文
文|龙先林
人生,许多时间都是在路上。确切的说,是走在离家和回家不断往返的路上。
少时,繁华在远方,理想在天边,要从家乡出发,走向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及长,事业有成,安居他乡,心怀对父母的念想,足迹又踏在回家的路上。
去时的路,山高水长,道路坎坷,要越岭过河翻山,也,不知所向。回家的路,念想双亲,情切温馨,一步便想回到父母的身旁。
我的第一次远行,是从家乡到县城里读中学。心中盼了许久,行走的,却是羊肠小道。
少时心里的县城,是大人给我讲述的故事里的天堂。那里有高楼大厦,有车来人往,宽广的马路通往天边。但是,只有考上中学,才有希望到达那个地方。
一分努力,一分希望。中学考上了,我,第一次圆了初始的梦想。
我的家,在桂东南合浦水库边上,是一个僻远的山村,距离县城30多华里。去县城,要坐船渡过一处宽阔的水面。之后,又是攀岗越岭,又是过坳穿垌,弯弯曲曲的小道要走许久许久才到公路。这时,路,也只走了一半。
那时,没有车骑,没有鞋子穿。路,又是沙土路。赤脚走在坎坎坷坷的路上,尖锐的沙子钉得眼冒金星。但是,读书的欲望强过了脚下的困难,一味坚心执着徒步忍痛向前。
中学三年,每个星期去、回两次。你,可以算一算,我用一双赤脚丈量过多少路程?
知识的渴望,就是对理想的渴望。读了中学,我的心胸又进一步拓宽了理想。为寻找一份工作,我一直来来往往跋涉在这段乡间的小路上,用艰苦的努力去捡拾生活点滴的希望。
那时,我开始迷上了写作。伏案豆灯下写出了稿子,当然需要寄发。可村里附近没有邮局,投稿,只能自己充当邮递员。
我早早起床,将写好的邮件带到县城邮箱投下,接着再赶回家。一天来回走60多华里。
小诗、小文发表嘉励了勇气,写作更加勤奋了。但,这路也走得更频了。心中的快乐,让我长年乐此不疲,不惧烈日、风雨、严寒。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幸运的光顾,我的人生之路,终于由县城拓展到了地区——广西钦州。我,成为了地级机关单位的一位工作人员。
此后,除了几年远离钦州去上海就读,便是在钦州结婚育儿、建家安居了。
钦州,是我的第二故乡。距离我的家乡有180多公里,是上个世纪地区行署所在地。
那时,交通不发达,从家乡到达工作单位,行车需要大半天。
路途要经过合浦县。由小江出发,途中穿越龙门、张黄、泉水、常乐、石康、廉州、乌家、那丽等八个大乡镇。早上7点发车,午间到达中途的钦廉农场吃完午饭,再接着上路,下午两点多才到达钦州,时间需要7个多小时。
沿途路窄,坎坷多弯,汽车颠簸,摇摇晃晃,常弄得你肚子倒海翻江。夫人走一次怕一次,许多人也望而却步,真是令人望乡兴叹!
那一年,家里老父急病,来电话要我赶回处理。晚上八点启程,情急火燎速赶,到了进乡七八里的乡道,正遇道路拓展扩建,汽车进不去,只能下车徒步而行。
新开挖的路基坑坑洼洼,还有建筑材料随处堆放,又黑灯瞎火,只能爬坎越障、一步一跌撞,摸索而行。几次摔倒,又几次爬起。待满身疲惫进入家门,已是凌晨4时。父亲正处高烧昏迷状态,病情危急,赶来近村医生,迅速土法抢救,才得以转危为安。
好得,这段关系着乡民福乐平安的道路,后来全线如期贯通,政府赐予乡民的福乐,终于安稳乡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变动,钦州管辖的合浦划入了北海市。从家乡到钦州,就不再绕圈过廉州了。政府投资修建了钦浦二级公路。这时,回家的路又拉近了距离。从原来的180多公里的路,缩短到120多公里,拉近了40多公里的路程。且全程是水泥路面,平整、顺溜、又宽畅。一个半钟头左右,钦州开出的车子,就可以停靠在家门口了。
只要有理想,脚下的路,会越走越顺畅。
两年前,一条从钦州到家乡浦北的高速公路又开通了。这时,回家再次提速。可以说,从钦州炖好的鸡汤,拿回到家里,汤,还是热乎乎的冒着气呢!
回家的路宽敞好走了,可是,我,回家却少了。
有人这样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
可惜,我的父母双亲,已经伴随着岁月远行了。他们已经没有了享受我炖好鸡汤带回去让他们品尝的福分了。
敲下这几个文字,我已经泪眼婆娑。我怀念这漫漫的回家路,更怀念那段将雏携妇乐融融回家看父母的温馨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