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学习书法当中,虽然篆、隶、楷、行、草都有涉猎。但是,还要在学书路上及每个阶段分清主次。对于我来说,楷书和隶书相对用的时间和工夫比较大。因为,它们都是书法的基础。
隶书要说起来,基本上有名气的几个汉碑都有所临摹。如《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乙瑛碑》、《西狭颂》、《史晨碑》等等。我在《礼器碑》上,可以说,用功较多。《礼器碑》是标准的隶书样式,具有蚕头雁尾的姿态。整碑体势劲健,骨力精练。细而不弱,硬而不僵,平而不板,巧而不媚。
《礼器碑》分阴阳两面,从碑阳来说,字体略显规矩、规范和规整。而碑阴则有些放荡不羁与随意,但却更加趣味十足。我在临摹、学习此碑之时,碑的阴阳两刻都有所通临。前期碑阳用功较多,待后期于碑阴处,着手的时间略多于前期。为什么?因为规整的隶书结构大都四平八稳,很难见到奇处。而《礼器碑》的碑阴恰恰相反,大小不一,奇怪生焉。打破了隶书常见的章法布局,横无行,竖无列,随意安置,得其自然。
应该说,《礼器碑》最难的还是用笔,如何在细微之处见精神,确实是一大难题。线条生命是唯一的表现,不直白,不僵硬,不软弱,不空洞。力争做到“锥画沙”、“屋漏痕”的艺术效果,把《礼器碑》的“精气神”书写出来。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慢慢的和创作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以能用,学以会用。
当然,在学习与创作的隶书当中,最忌讳的是“熟后俗”。要想做到所创作的隶书高雅脱俗、有品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说,隶书好学,但是入手简单深入难,提高更难。很多学隶者都进入了这个误区,变得死板、僵化,毫无趣味,俗不可耐。
实际上,要想做到在隶书上获得创作的自由化,可不能只学一家。要在碑刻、碑石、简牍上多加往来,汉代官方与民间有关书写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得关注。以此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脱胎换骨,“汉味”颇浓。隶书的真谛,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和表现出来。
如今,隶书的创作有些衰弱。或者说,精品力作不是很多,应该加以注意和重视。虽然,隶书已离我们而远去。但是,做为书法艺术的传承,缺一不可。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于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来说,隶书,无疑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