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面花自古盛行于北方民间,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尤以黄陵、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古风乐府·陕西特色民俗文化咏怀二十韵
面花俗称花花馍,面塑艺术特色卓。
婚丧寿节种类全,民间活动是其源。
源于汉,成于唐,盛于宋,明清扬。
面花自古盛西北,丰富多彩形多样。
品类繁多数黄陵,传统文化品质良。
国家非遗千年史,源起饮食与信仰。
寒食三日作醴酪,燃梗煮麦手法巧。
捣细杏仁煮作粥,图彩塑形面花糕。
唐代面塑遗物志,黄陵面花悠久史。
广布北方面花塑,具有深厚群众基。
每逢传统佳节庆,家家户户循惯例。
尤重奉祀轩辕节,追怀人文初祖祭。
缅怀黄帝大功德,风调雨顺虔诚祈。
三牺时令水果备,鲜花五谷奉灵位。
恭行三拜九叩礼,至虔至诚感神鬼。
其后文明程度高,面花替代太少牢。
生产生活岁时节,婚丧嫁娶不可少。
巧制面花姿态异,观赏食用功能齐。
可作馈赠亲友品,民间社交媒介礼。
民间习俗文化展,广泛传承蕴彰显。
黄陵面花的前世今生———
陕西省黄陵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陵面花流传在黄陵农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面花的起源与传统民间的饮食和信仰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面塑遗物表明,黄陵面花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北方地区,面花塑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黄陵县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这些面花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这种自发的面花塑作活动充分展示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使蕴涵在民间习俗中的文化传统得到自然的传承和彰显。
2008年6月7日,面花(黄陵面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3。
历史渊源———
面花流传在黄陵农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邺中记·附录》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梗来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面花。
陕西黄陵面花自古以来就与黄帝的祭典紧紧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传说神农氏尝百草、识五谷(据《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自此先民们便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进人了农耕文明时代。“黄帝崩,葬桥山”(据司马迁《史记》),当时人们为了缅怀黄帝功德,祈求风调雨顺,在祭祀黄帝的过程中,以太牢(指三牲:豕、羊、牛)、时令水果、鲜花、五谷而供奉于灵位之前,行三拜九叩之礼,至虔至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从而用面粉作出各色动物、花卉来替代三牲、花卉,用面花祭品祭祀祖先这一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由官方向民间转化,同时也紧紧的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结合起来,更加增加了面花在民间的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时代发展到当下,面花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成为祭祀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特征———
种类:黄陵面花因民间礼俗而生,面花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当地妇女根据不同的民俗活动制作不同形式的面花馈赠亲友。例如,在婚礼上向新婚夫妇赠送龙凤、鸳鸯面花,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时去外婆家,外婆则要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赠送“麒麟送子”之类的面花,祈求孩子平安成长。黄陵妇女由于长期受到当地浓郁民俗的熏陶,大多都制作花馍,但因当地风俗习惯又存在着细微差异,也使得黄陵面花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
用途:黄陵面花根据不同用途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婚丧嫁娶面花。婚嫁做的“馄饨”、老虎面花,它们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给新郎新娘,“馄饨”面花的造型包括一个龙一个凤,周围以面塑牡丹、荷花、莲花、鱼相伴,造型美观,色彩鲜艳,自然大方,精巧可爱,把制作者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全部灌注其中。此外,新人结婚时亲朋好友还要向新婚夫妇赠送老虎花馍,老虎的头部威武大方,背部插满龙凤及莲花、鱼,寓意阴阳互补,连生贵子。女人“坐月子”时,娘家也捏老虎赠送女儿,面花老虎有脱生、护生作用,同时也有企盼孩子虎头虎脑、聪明伶俐的寓意。
二是生辰、寿礼面花。老人过寿时,晚辈要捏制寿桃、松柏面花,意在希望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孩子生日、满月时要捏制兔型花馍,希望孩子像兔子一样健康成长。
三是祭祀、年节活动面花。当地过年敬神祭祖时所做的花馍,造型端庄、色彩艳丽,以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做的面花较具代表性。清明节制做的“罐儿”面花是将麦面揉制成半球状,可分为“祭祀罐儿”面花和“人口罐儿”面花。“祭祀罐儿”面花在上坟扫墓时使用,而“人口罐儿”面花则表现出了洛川塬上特有的乡土风情,做母亲的要按照家人不同身份和职业来塑造“罐儿”上的图案和内容。例如,给生产劳动的男人捏制的面花,要在罐上捏上粮囤和农具,有丰收之意;给上学的男孩子捏制的面花,要在罐上捏上书本和笔墨,寓意早日成才;给女孩子捏制的面花,则要在罐上捏上剪刀和尺子或者花鸟等,希望女孩子能够心灵手巧。这些风俗和面花形式显然是一种较为朴素的表达方式,但对于母亲来讲,却能尽情地表现她对全家人的真情和美好祝愿。
制作工序———
黄陵面花制作工艺讲究,在选料上要求面粉白、细、劲、光,然后用精选的面团捏制出各种动物、花卉造型,再在上面捏塑一些小的装饰品,或用木梳压出鸟、鱼和动物的毛发,用钥匙压出龙、鱼的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一个活灵活现、模样可爱的面花就做成了。面花做成后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再给面花涂上简单而鲜艳的颜色,它的造型就更加生动了。有的巧媳妇在捏制面花时就把各种食色颜料掺入面团,这样做成的面花更加色彩鲜艳,情趣盎然。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黄陵面花作为黄陵历史文化的承载物之一,黄陵面花具有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可以为黄陵礼俗的挖掘整理提供重要参考。
传承状况: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一些民间传统的祭祀习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很多礼仪、礼节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殡葬制度改革,致使传统的祭祀习俗愈来愈简单化、节约化。加之,当下物质生活丰富,而面花制作又比较费时费力,所以黄陵面花传统制作技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保护措施:黄陵县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黄陵面花”品牌,使黄陵面花得以传承和发展,县非遗办已申请注册“黄陵面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黄陵县积极发挥文化旅游优势,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提升非遗项目影响力,使非遗文化逐渐“复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黄陵县文化艺术中心)获得“面花(黄陵面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14年4月5日上午,在黄帝陵祭祀广场、轩辕庙和印池广场分别举行少儿腰鼓、黄陵面花、陕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
2019年10月7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成果告慰人文初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凝聚民族魂·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己亥(2019)年重阳恭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举行。其中黄陵面花作为祭品在活动上展现。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