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关于这一句的解释,有不一样的看法。我是比较倾向于“何有于我哉”就是何难之有,就是孔子认为自己其实是可以做到前面这三个事情。可是“何有于我哉?”如果语气转化成,就是说除了这三件事情,那我其它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做到的,这个语气其实是比较谦虚的。
简单地说,孔子是自许可以做到,这个是一个,可是在语气上其实是很谦和的,不是说,哎,我很厉害这样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应该是三件事情。“默而识之”,其实主要是在谈孔子的一种为学修道的方法。这个为学修道的方法,第一个是谈心态,这个“默”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态度。“默”,字面上是沉默,我们学习当然要跟师长学,我们前面提到要跟圣人学,要学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学师长跟圣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应该是什么呢?孔子特别提到,他在学习的时候,第一个最重要的心态就是“默”。“默”表面上是沉默,其实是一种宁静的心理,想跟师长、圣贤、经典学习的一种信受的态度,相信而想去领受的这样的一个态度跟心理状态。
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才不会在听到跟自己原来思考、想法、价值不一样想法的时候,马上内心就开始打架,进而把自己的听闻、把自己的心给关起来,对于师长迥然不同的教授、圣贤根本有别的一个抉择,就无法领纳于心。
相反,如果可以像孔子这样子,一种宁静的、信受的、想学习的一个态度,那接下来就可以“默而识之”。这个“识”,就是记得,记到哪里去呢?就是领纳于心——置于心,就是能够在心里面能够放进来,放进来才会去琢磨,才会去观察,才会去思考,那也就是“默而识之”,我觉得是一种学习的心态。
透由这种学习的心态,可以把圣贤师长要教导给我们的智慧精华,能够领纳于心。在孔子弟子里面,颜渊就做得非常得好的示范,所以孔子说颜回是“不违如愚”。是对孔子看起来表面上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提出质疑。
可是,孔子私下观察颜渊,他其实是把孔子所教导的所有的道理领纳于心之后,在生活中能够全然地圆满地实践出来。也就是说“默而识之”,颜渊的学习应该也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
默而识之这种领纳于心的这种学习,这种深刻的学习呢,就是要对付我们那个口耳之学,听到了就想去宣说,或者听到了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跟观察,等而下之,就听到了跟自己想法不一样,就弃而不顾,完全不能领会。
孔子接下来他的学习,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学而不厌,一个是诲人不倦。儒家其实就开展一个自利利他、利己利人的学习。所以,“学而不厌”,应该是一个自利的学习,对于自身生命提升的学习。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感到厌倦,也就是说学着学着,五分钟热度,热度过后,心力就掉下来,甚至就弃而不学了。孔子却能够“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是利他的学习,就是能够随分随力地去帮助别人。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特别容易感到厌倦,因为自己的学习还是比较单纯,对于别人的学习,还要去帮忙提点。
第一个,我们不晓得对方的真正的状况是怎么样;第二个,我们可能不是非常善巧的能够帮到对方。所以呢你越帮可能越忙,或者你的善意呢,对方也不一定能够领纳。所以在帮助他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是一个不礼貌地对待,甚至是一种攻击性的对待。这个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其实有非常多的挫败,所以很容易就倦怠,停顿下来。可孔子却能够“诲人不倦。
孔子对自己说,这个圣与仁,他是不敢当,可是他可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公孙丑篇》里面也记载到,就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说孔子是一个圣者啊,孔老夫子老师你是一个圣人。
孔子也说:“圣者吾岂敢。”可是孔子说他可以做到这两件事,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贡非常有智慧,他说“学而不厌”,其实就是一个智者,“诲人不倦”是一个仁者。仁且智,夫子就是一个圣人。
孔子听到子贡这样说,就没有再回复,他没有再回复,不是说孔子自认为做到仁且智的圣者的角度、境界,并不是的。而是他非常称许,非常赞同子贡,对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总结出“智”跟“仁”这两个特质,这两个特质也就是儒孟圣者的最重要的特质和内涵。
那么回头来看看“学而不厌”,这个智为什么有智慧呢?我们进一步去想,为什么能够学习而不厌倦呢?《学而篇》第一章就提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这个快乐有很多条件,比如说,有一群同行善友、有一群好朋友——心灵相近的一群好朋友一起学习。有一个非常令我们尊敬的师长我们追随他学习。
另外就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是一种生命提升的学习,也是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领纳到新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或者以前想不深刻、想不清楚的理路,这个我们学到了。
想学到这些新的理路,这些古圣先贤、这些师长的智慧之后,我们放在心里面去不断的琢磨,把它想得透彻,变成确定的见解,接下来努力地去实践,然后用师长跟圣者的智慧来饶益我们的生命。
因为生命被饶益了,生命不断地改善,所以我们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快乐。那如果是越来越快乐,或者越来越幸福的学习,那这个学习当然是不会厌倦的。
孔子对于这样子自己这种好学的行相也说得非常清楚,“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也是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有一种非常非常旺盛的一种活力,永不厌倦的一种活力,这个是有智慧的表现。学习的方向对了,学习的方法对了,学习的结果又非常非常受用,又增加自己的幸福,所以这个学习当然是不会厌倦,是快乐的。
帮助别人怎么样能够不厌倦?那这个就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能够尽心尽力。那孔子的教导叫作“有教无类”,也就是说,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是不分阶级、不分身份,就是一颗很纯净的想帮助别人的心。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其实自己是最大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受用者。就是说,帮助别人,其实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导别人,而是跟着大家一起学习。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这个帮助别人,其实是非常有温度的,从关怀、从为人着想这个出发点,去设想别人心里的想法,去看到他的困难,也肯定住他的亮点。然后在透由陪伴的过程中,陪着他一起成长,也开拓自己的视野,深刻自己的智慧。
所以帮助别人,确实是非常辛苦,可是却也有最多的学习,而且跟自己的学习,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也是一个增加幸福感的一种学习。所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厌倦,因为心意是非常真诚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纵然有挫折,可是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自己是最大的饶益者,跟学习者。
这个部分就是孔子自己提到学习,还有修道的一个方法。那这一章,我觉得也是非常非常地精彩,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行谊,以及孔门几个重要弟子里面,看到这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样为学修道的一个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