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向我们传达了如何让创意更有黏性,包含6个原则: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划重点阶段,将每一个原则的核心归纳如下:
简单——找到核心,分享核心。简单=核心+精炼,那么如何在精炼沟通中塞满冲击力:(一)善用现成知识:借助已有基模;(二)高概念营销(三)生成性类比。
意外——吸引他人注意:惊奇;维持他人注意:兴趣。
具体——帮人理解和记忆、助人协调。
可信——让人相信,外来可信:权威和反权威,内在可信:生动的细节、统计数据、“西纳特拉测试”、可检验性认证。
情感——运用联想力量,诉诸自身利益(但不仅仅依赖自身利益),诉诸身份认同。
故事——让人关心在乎,促人起而行动,故事即模拟(教人行动方向),故事即启发(给人行动力量)。
结语——请记住,黏性创意成功六项检查表:意外——集中注意听,具体——听懂并记住,可信——同意或相信
情感——关心、在乎,故事——能起而行动,简单——多个阶段皆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告诉你该说什么?
书中“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是比较吸引我的。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即: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就像是你已经知道的那些信息“诅咒”了你。
知识的诅咒的来源?
“知识的诅咒”来源于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Newton)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一个简单游戏的研究。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
每个敲击者会拿到一张有25首名曲(针对美国人民)的清单,例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每位敲击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中挑选一首并通过敲桌子把这个节奏敲给听众听,然后让听众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曲。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艰巨。
因为你心里知道的节奏换做毫无情感的敲打就像是旁人看不穿的摩斯密码。
敲击者-听众试验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重演。前阵子网上吵得非常火的一件事情:“陪孩子写作业导致心梗”。后来很多父母出来吐槽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已经很难想象孩子在面对那些“简单的题目”时的情境了,因为父母早就学会了啊。学会的那些知识“诅咒”了我们。
此外,CEO和一线员工、老师和学生、商人和消费者、父母和子女、恋人伴侣、你和我,都可以看作是敲击者和听众,所有这些群体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沟通,但是如同敲击者和听众一样,他们之前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怎么打破诅咒?
首先在沟通前先想清楚一个问题:
你脑子里是很清楚你要表达什么的,但是这个信息能不能准确传达到对方的大脑里呢?
其次运用书中的success,去进行沟通,让你的说辞更有黏性,更容易被人记住。
这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句著名的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