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沉迷游戏如何破?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今天上午又是四节大物课,在每个班级上课的感觉都不一样.今天第一二节课是我最喜欢的班级,这个班级还是有部分人听课的,有几个时常坐在第一排和我的关系也不错.师生关系决定了教学互动的质量.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下去转一圈,学生才打开书,收起手机准备听课.这也是师生之间的链接吧!今天上课的时候看见后面部分同学老是看手机,还有精神面貌不太好,年纪轻轻却缺乏生命的活力,甚至可惜!有时候就给大家讲点课外知识.
今天给学生分享的是最近学习的精神分析的知识.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我们为什么喜欢玩手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是因为手机能让我们释放力比多和攻击性,比如玩游戏,游戏的及时满足会让我们得到快感和多巴胺,这些都是力比多;通过游戏闯关又可以释放我们的攻击性.
如果现实世界中我们的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释放受阻,那么就会转而进入虚拟的世界寻求满足.这好比我们的关系建立过程受阻就会进入全能自恋寻求满足.
学生沉迷游戏的背后说明,学生的内在需求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满足,转而向虚拟世界寻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游戏是具有功能的,拯救了很多学生,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内在需求.游戏人生,只是每个人玩的游戏不同而已.
如何回归到现实世界呢?那我们要寻找突破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持续的去做,如果能拿到一定的成果,那么我们的力比多和攻击性都能得到释放.譬如:运动,阅读,写作,画画,舞蹈等!
根本问题是,我们的被动学习了那么多年,除了学生,感觉做其他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当一个人只剩下学习,而且还是被动学习的时候,哪里会有快乐和幸福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就是,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多去尝试,找到自己的热爱和特长,最终走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这个平凡的世界.
学生沉迷游戏的背后说明,学生的内在需求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满足,转而向虚拟世界寻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游戏是具有功能的,拯救了很多学生,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内在需求.游戏人生,只是每个人玩的游戏不同而已.
2.第二次面谈
今天中午按照咨询设置半个月一次的面谈如期进行.这个学生是休学回来的,辅导员推荐来做咨询.本人也愿意定期来面谈.今天面谈的问题:第一是人际交往单一,感觉很孤独;第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找份工作,结婚生子而已吗? 第三,学生本人的人际关系模式.
复学到新的班集体,依然没有建立同伴关系.自己上课回去后,一个人感觉很孤独.一个人害怕孤独,希望有人陪伴,渴望活在关系中,说明他还没有生发出独立的人格.于是和他探讨了可以做哪些改变,比如能不能在学校操场运动一会儿,或者散散步欣赏一会儿风景再回去,也可以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等.
第二个问题问的好,生命的意义.第一次来,很坚定的说,自己目标明确就是好好学习,毕业找份工作,最近感觉有点迷茫,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感觉人生好无趣.这就是存在性危机,每个人都会寻求生命的意义.
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有,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要到哪里去? 你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有自己的爱好或者特长吗?估计都没有探索过,我鼓励他多去尝试新的事物,不断的探索自己的天赋和热爱.
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能坚持,持续的做就会建立深度关系,深度关系就会带来能力. 有了能力我们就能创造价值,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自然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大部分的学生感觉很浮躁,找不到目标,什么事情都不能投入,自然也就没有特长和能力.这就是青年时期的通病.
第三个议题是该生的关系模式,今天和他讨论在亲密关系中,他的反应模式. 他一直在付出,时间久了就有不满,然后又不表达,所以给关系带来了破环.为什么他会在关系中扮演圣母,讨好对方,无限制的满足对方,却不敢为自己的需求发声呢?这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从小与父母分离,有爷爷奶奶带她,一般老年人比较期待孩子乖一点,懂事听话.
其实背后就是无视自己的需求,一味满足他人的需求,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在他的身上仿佛看见了自己早年的影子.不敢表达需求的背后就是害怕被拒绝,被拒绝的感受让他承受不了.一起探讨了这一部分并且教导他非暴力沟通的四步法,慢慢的渗透吧,二十多年的习惯,改变那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