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7月26日是乒乓球混合双打决赛,由中国队和日本队进行争夺,决赛双方分别是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日本队的水谷隼、伊藤美诚,四位都是比较知名且话题度比较高的运动员;再加上中国乒乓球队历年来的辉煌战绩,因此在比赛进行中,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的前几名,浏览量也高达19.6亿次。
但当中国队爆冷输给日本队后,在这片呼喊着“中国队一定能赢”的场域中,爆发出了大量惊讶、气愤等声音,同时还伴随着有关日本选手犯规的争议。随着讨论的不断升温,不理智的评论越来越多,对运动员进行人身攻击等不理智的话语也开始出现,甚至有不少人跑去选手个人的社交账号下进行辱骂……发生的种种,都不得不使我们把目光投向存在感越来越强烈的“小粉红”们。
自2008年起,“帝吧出征”、“力撑港sir,护我中华”等多起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聚集于网络上的青年群体的力量。他们拥有着较为朴素的爱国情怀,拥有着自然而坚固的集体认同,还拥有着较高的驾驭媒体的能力。通过建立卡斯特所说的“通过对抗他者来建构自我的‘抗拒性认同’”,从而表现出了强大的政治参与感和自我认同感。
在这次事件中,他们通过表情包、搞笑段子等这种带有后现代气质的表达方式,解构了传统民族主义话语的严肃性,而以调侃、反讽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在扁平化的媒体平台上,由于话语权力的开放,导致大量信息形成迷姆式的传播,充分满足了群体们狂欢化的表达需求。比如“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日本选手”、“残疾人裁判”等符号的流行就充分体现了群体的疯狂。
那么青年人们到底为什么会这么疯狂呢?其实随着我国各项实力的提升,青年群体对于国家繁荣与民族富强的自豪感也在逐渐强烈,任何企图欺负中国的势力都会被视作敌人,国内舆论场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会被激发进行反制,更何况这次的对象是日本——日本曾经的侵华罪行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应遗忘的耻辱——这更是加强了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和爱国情绪。再加上现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加持,网络中各式各样的群体能够在民族主义的召唤下走到一起,发出共同的声音,而一致对外。通过各种确认身份的互动仪式,他们作为一个情感共同体,便实现了对于群体乃至国家的建构与想象。
但遗憾的是,随着事件热度的降低,在狂欢广场振臂高呼的人群会逐渐散去,大多数人会回归到自己的网络小角落,等待着下一次出征的号角。很少会有人进行反思:这样的方式真的合适吗?又能取得哪些效果呢?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当群体的表达逐渐演变成复制-粘贴的能指狂欢时,它的表意效果却在不断消解;游戏性的传播导致真正的对话越来越难,而优越感和快感渐渐取代了真正的民族主义意识。“刷屏”的表情包、“屠版”的段子,群体的自我言说得到强化,这是否又是一场自我陶醉、自我展示的闹剧呢?
青年群体在新媒体时代有着自身独特的集体行动逻辑,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但爱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而非游戏或娱乐的对象,青年群体们基于兴趣爱好而形成的民族主义力量,表面上看充满了凝聚力和行动力,但实际上却缺乏了对历史和国家发展的深度思考。而如何塑造青年们理性的爱国精神和包容开放的社会形态,需要更深层次的引导和反思。
最后,落笔之时看到了这句话:“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热泪盈眶。
愿诸君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