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037 年,宋仁宗景祐四年,辽兴宗重熙六年。
楔子
这一年,曾经的宰相丁谓去世了,以前文章写过:丁谓去世,没有谥号,没有神道碑,看似悄无声息,却留下了一句“时谓之奸邪”的话,永载史书。关于他的故事,可以去1021年那一篇,详加了解。今年他去世,王曾听说后就说:丁谓要不死,搞不好朝廷还会想重新启用他。你看,名声这东西,就是任人涂抹的。但能力还是可以决定影响力,谓虽老,余威尚在!
丁谓这一死,宋真宗一朝的那些名臣,像王旦、寇准、曹利用、丁谓、王钦若,就算是凋谢殆尽了,一个时代彻底落幕。
而新的时代,已然打开。
1037年,有一个人第一次被载入史册,这一年,他降生四川眉州,从此大闹人间六十四年,那些长吟短叹,那些欢声笑语,直到如今,我们还是听得见。他就是苏东坡!
但我们今天不聊他,毕竟这一年,咱的苏大学士,还小嘛。
我们要把目光给到范仲淹。
这一期从大宋士大夫的新旧交替扯到了景佑党争,这场党争实际上就是丁谓、王钦若落下帷幕,新生代的范仲淹、欧阳修与老一辈的吕夷简、晏殊之间,新人旧人之间的隔阂之争。
不同的时代,催生着不同的时代印记,不同时代的人之间会有代沟,不同位阶的人之间会有代沟,其生长环境和经历,所赋能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就不同,有时甚至很难兼容并蓄,各自安好。比如 10 世纪 70 后吕夷简为代表和 11 世纪 30 后范仲淹为代表之间意识形态斗争,成了宋仁宗朝朋党之争经典场景。
怎么样,想不想现今社会,00后,95后整顿职场,不就那么一回事么。
北宋初期那一百年,和现在的一百年,何其相似?
关于景佑党争,出门左转,罗振宇的《文明之旅》说的挺好了。我是写读后感的,不是搞复读机的。
聊聊范仲淹吧。
一.范仲淹与苏州
我是苏州人,苏州人对范仲淹的感情可是不一般!
首先范仲淹是苏州人,这个不加赘述。1037年的两年前,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到苏州做知州,在他任职苏州的两年中,首先是当时苏州一带遭遇严重水灾,积水迟迟不退,大量农田失收甚至荒废,当地出现饥荒。范仲淹到任后,仔细勘查当地地理环境,提出了疏浚当地的五条河流,将积水导向太湖的计划,并提出了 “修筑围堰、疏浚河道、设置闸门” 的治水计划,征募无业游民,疏通周边河道,引导河流注人大海,治水工作得到了时人的肯定与赞扬,其治水方案直到明代都一直为当地所沿用。
然后就是办学!
传说里范仲淹购置南园土地,打算修建私家住宅,但听风水先生说此地风水很好,居住在这里可以连续出公卿贵人后,他立即表示与其让自己家出重要人物,不如让天下人都能在这里得到教育,于是将这处南园宅基地捐献给地方,建造了一所规模较为宏大的学校,并邀请著名学者胡瑗为苏州府学教授。
这是哪啊,这是苏州中学的起源啊,从此之后,苏州有了学校,苏州中学,有了“千年府学”的历史和底蕴!
紧接着就是景范中学。那也是厉害的不得了!
当年,范仲淹捐祖宅建义庄与义学,开启公益教育先河,此地成为知识摇篮。1945 年抗战胜利,范氏后人收回义庄办学,取名 “私立景范中学”,以表对先祖敬仰。虽历经更名,其精神内核未变。1989 年,学校在范仲淹诞辰一千周年之际复名。
从此在苏州人民路范庄前 32 号,就存在着一所底蕴深厚的景范中学,它与范仲淹渊源极深!
回到1037 年,范仲淹已经 49 岁,已近知天命之年。三年后,他为一个年轻人指明了读书之路。这个年轻人叫张载,亦被称为横渠先生。他说过的一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话的影响力可能已经超越了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振聋发聩的 “横渠四句”。
借助今天这一期《文明之旅》,我突然感受到,张载所说的话,本就可以看做他对范仲淹的尊崇与评价。
距离张载大约 600 年后,明末大儒黄宗羲这样评价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如果有喜欢罗振宇《文明之旅》的朋友,或者至少,看过我写的观后感的朋友。会发现,罗老师也特别钟爱范仲淹!仔细一看:之前 37 期节目的主角虽然不是范仲淹,但是他居然在其中的十五期的节目中出现。
公元 1001/1002 年,就在节目最后就提到了他,用他出身贫寒但是用功读书;公元 1011 年说他到应天府上学了,还告诉我们他当时并不叫范仲淹,而是叫朱说;公元 1015 年他中进士,罗老师也报了喜信,还提了当年考场失意的晏殊。
中了进士从基层小官做起,但是范仲淹可不是只管老百姓的邻里纠纷,庙堂之上的大事都有 “掺合” 的身影,刘太后迟迟不还政于仁宗,他要上书被贬;大宋缺马改怎么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他要上言献策;仁宗亲政后要废皇后,他也要站出来表示不同意。
我们不知道范仲淹是年轻气盛,还是要 “专门” 跟大人物去较劲,总之他是有自我主张,也不畏强权。他和吕夷简的关系不好,应该不会是单纯的个人恩怨。范仲淹去世后,欧阳修帮着他儿子写墓志铭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是他和吕夷简能干预的了。
后面肯定还会继续讲诉范仲淹的故事,这一篇,我偷个懒,我抄抄前面的,总结性回顾下他49岁之前的故事。
【寒门子弟】
公元 1001 年,这一年,柳永 17 岁,范仲淹 12 岁,晏殊 10 岁,包拯 2 岁,而欧阳修将在 6 年后出生。历史滚滚向前,下一代人已经快要走上舞台了。
公元 1002 这一年,有一个学生,只有 13 岁,正是贫苦向学的时候。小时候,因为家贫,他住在一个庙里读书。他怎么吃饭呢?提前煮两升米,放一晚上,粥就坨成一块了,然后用刀切四块,早晨跟晚上各拿两块,就着咸菜吃,一吃就是三年。这就是成语 “断齑画粥” 的由来。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再过 13 年,他考取了进士;再过 43 年,他写出了名耀千古的《岳阳楼记》。
【求学之路】
公元 1011 年。这一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九年。
今年有一件高兴的事:范仲淹,就是后来写出《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那个范仲淹,今年 22 岁,上大学了,而且是当年大宋最好的学校,应天府书院。他不仅在这里上学,15 年后,他还成了这里的校长。
但是请注意,严格地说,我们现在还不能管他叫 “范仲淹”,他现在姓朱,叫朱说,写字是写成说话的 “说”,但做人名得读 “悦”。上课点名儿的时候,是 ——“朱说!”“到!”—— 至于为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去考证一下。过不了多久,大概还有 30 年多一点,等范仲淹在政坛上大放光彩的时候,肯定会有一期专门的节目说到他,到时候我们再聊他的这段心酸往事。
【考中进士】
公元 1015 这一年,在正史记载的那些大事儿之外,还有两件当时看来很小的人间悲欢。
悲的是,大词人柳永,就是那个写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柳永,这一年参加科考,又没考取进士。这一年他已经 31 岁了。有一个著名的文坛掌故,说有人向皇帝推荐柳永,但是因为柳永写词的名气太大,而且往往是那种艳词,所以皇帝就随口说了一句:“算了,还是让他填词去吧。且去填词。” 就这一句话,可就把柳永给耽误了。他真正中进士,要到将近 20 年之后,那时候柳永已经 50 岁了。而且是改了个名字,从柳三变改成柳永,才考中。
这是一悲。但是科举考场上,有悲就有喜。
这一年,范仲淹,就是那个写《岳阳楼记》,写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中进士了。时年 26 岁。这是范仲淹人生中的一大步,同时也标志着,大宋朝的下一代士大夫开始登场了。
【上书被贬】
1031 年,这个阶段,大宋朝堂上有这么一件事,你品品。
你想,今年宋仁宗多大了?他是 1010 年生人,现在 21 了。按照古时候的说法,20 弱冠嘛,这个时候已经妥妥是一个成年人了。那请问,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你要掌权到什么时候?你当年不也说过吗?自己掌权也是权宜之计,等皇帝成人了,就还政啊。你倒是还啊?
两年前,范仲淹,当时还是个小官,就已经奏请刘太后还政了。刘太后一点也没含糊,把他外放成地方官。
【朋友被贬】
公元 1032 年皇宫失火这个事总得闭环啊,该怪谁呢?有人就说了:咱大宋是火德,所以为啥着火?这叫 “火失其性、政失其本”!火失去了控制,是因为眼下的政治路线违背了原则!所以该怎么办?该让太后还政了,主动退了,让宋仁宗亲政吧!
你看看,七拐八拐,还是绕到了这个话题上面。说这话的人是谁啊?大名鼎鼎。我们上中学时候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时候都听过他的名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就是这个滕子京。他和范仲淹一样,都属于这个时候正在冉冉升起的政坛少壮派,所以,说话才这么耿直。当然,让太后还政这事,说了也白说,太后不理他。
【献言献策】
公元 1030 年,大宋和西夏还没有正式开战。等战争真的打响之后,宋朝这边的明白人很快就想清楚了。既然骑兵不行,那就不要了呗。换个打法得了。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范仲淹。
范仲淹说,自古以来,谁说骑兵强就一定能赢?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朝不缺骑兵吧?不还是被安禄山打败?我们现在强行组建骑兵,买马的费用,一年就是几百万缗,这笔钱要是花,就把我们困住了,这笔钱要是省下不花,就把对方,那些游牧国家的财源给断绝了。
长程兵器的科技树一旦被点开,当然就不至于这些了,还有火器。宋代是火药在战场上的使用大发展的阶段。最早的枪、炮、手雷的原型,都是宋代出现的。
对西夏来说,茶叶已经不是饮料那么简单了,它在西夏,还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货币的作用。西夏和周边的吐蕃部落做生意,几斤茶叶,就能换一头活羊。茶叶一断,其实等于货币体系崩溃了。顺便说一句,直到近代,欧亚大陆草原上的商业贸易还常常把砖茶 —— 就是蒙古人做奶茶用的砖茶,用作结算的货币。所以到了范仲淹那个时代,宋夏议和的时候,西夏一口气就向大宋要了二十万斤茶叶,这才缓过来。你看,只要西夏还要茶叶,哪怕它的军事实力再强大,在这种国力的综合博弈中,就始终是弱势的、被动的一方。
【硬刚吕相】
郭皇后误打了仁宗一巴掌,仁宗火了,说要废皇后,然后把脸上的伤让宰相吕夷简看,吕夷简也同意他废后。这事发生在 1034 年的年初。但是,这时候仁宗并没有彻底下决心。小两口打架,气头上说离婚,未必真就离得了。
但是这消息可就传出去了,反对的声音就起来了。带头的人是谁呢?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
我们前面的多次提到范仲淹,你也可能留下了这么个印章,这个人官不大,发言的瘾却特别大。范仲淹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右司谏,是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员。现在皇帝要废皇后,范仲淹就说,这事不行,你自己想想得了,千万不能让外面听见了。
宰相吕夷简一看,坏了,范仲淹声望很高,他反对,那外边的那帮专门负责提意见的台谏官肯定都反对。赶紧,堵嘴,于是就下令给有关部门,说不许收台谏官们关于这件事的奏折。
这期节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结尾时候罗振宇老师对范仲淹的致敬。
范仲淹走在自己的命运里
他一步一步地
成为中华人格基因库里面圣贤的代表
成为天上那么闪耀的一颗星
他走在自己的时区里
我笃定的认为,后续的《文明之旅》节目,一定会有专门一期来讲述范仲淹的故事。
按照这期节目里频繁提到的 “信号” 与 “释放信号” 概念,我把节目接近尾声时候提及范仲淹,也看作是范仲淹即将隆重登场的 “信号”。
继续等待在范仲淹人生最后 15 年光阴里,有关他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