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说:"接触的学生多了,就会发现其中很多的规律,比如从一个学生身上,就能知道他父母的素养"。
有什么样的父母,便有什么样的孩子。此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中国父母从来不信邪,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有着怎样的条件,都拼命想让孩子完美,更完美,一定要比自己过得好,比别人家的孩子活得强。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比起学校、社会教育,作为第一教育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基础、最关键的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本身的性格特质、个人素养、教育理念等,都对孩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你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正如《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中所说:"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事实上,能了解到这一点的家长特别少,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条不可侵犯的底线:"不许评论我在带孩子过程中的不好,或者错误"。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常看到家长们传授经验,基本看不到家长自我批评。
有谁能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不满,不是来自于孩子本身的缺点,而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满?对孩子的控制,恰恰是来自于无法把控自己周遭现实的原因?貌似给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寻找人生便捷,其实是在和不完美的自己和现实做斗争。
"当你对孩子的某个问题、某项缺点感到不满时,不妨先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面对自己内心的不足,当你苛责孩子太过怯懦时,或许你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内心的那一份胆怯......"知名心理咨询师、60分妈妈这样说。
正因为如此,对孩子和自己,很多家长采取的是双重标准。比如,自己可以不顾时间限制的玩手机,但是对于孩子,却给予个方面的限制;自己可以想睡就睡想起就起,但是对于孩子,要按时睡觉、定点起床,为的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自己可以想发脾气就发,但孩子的哭闹,就视为无理取闹,强势压制......
制定的标准,家长都做不到,可况孩子呢?想让孩子按自己所想发展,自己先做好榜样。想要孩子不看电视,需要家长带他多接触大自然;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要喜欢读书;想让孩子有好的生活习惯,整个家庭首先要有一种良好循环的生活习惯......
我们太过于重视孩子的成长,却忽视了对自我的要求。我们拼命选择好的奶粉、尿不湿、学习育儿方法,看似每个人都在努力做一个完美妈妈的路上狂奔,但内心深处,却扎根了"让孩子达到自己所想"的要求。
"健康美好的教育,是饱含着爱和自由的教育,它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表达,也是永恒的教育定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这样说。都说,中国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最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少了很多很多的自由。
在给孩子自由的时候,抽点时间给自己,精心打磨、完善自我,因为只有先做好自己,打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才是给孩子完美教育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