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遇到很久以前的一位同事,当年在没有任何交集的情况下,她莫名地很不喜欢我。具体的事情都忘记了,但是我是有血有肉的常人,所以感情上的距离还在。
她要办的事情没有办成,边哭边给我诉说。看着她满头的白发和苍老的面容,我心里翻腾了一会儿,还是帮了她。
当一位小朋友在QQ上烦恼地问我“为什么自己尽心竭力却总是有人不喜欢”,我讲了上面那个故事,告诉她,努力向前走,一直走到不喜欢你的人看不到的地方。不用烦恼,只需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解决,也只有时间能解决这个问题。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喜欢听话、温驯的年轻人,俗话说的“听话的小绵羊”;不喜欢独立、有想法、特立独行的年轻人。后者经常会冒出新奇的想法,处理事情自己有清晰的思路,工作上经常冒头,不按照年长者安排的方法走。年长者会让情绪替代客观的立场,不会承认心底里的挫败感,会固执地认为是“不被尊重”。这算是比较复杂的一种情绪反应,还有最简单的一种讨厌别人的情绪是“我不会,你凭什么会;我不懂,你也应该不懂”。
所以,不被喜欢,对年轻人来说,不能说是好事,也不能说全是坏事。
没有人能够做到人人都喜欢。我喜欢韩寒那句话:你又不是人民币,何必讨所有人喜欢。重点看那个“讨”字,是不是感觉很不自然?既然是去讨别人喜欢,就得费点儿心机;既然要费点儿心机,就得做点儿违背自己内心原则的事,然后越走越远,直到迷失了自己。
喜欢和不喜欢,对个体成长来说,都没那么重要。喜欢是暂时的,不喜欢也是暂时的。重要的是个体的成长速度和质量。
有一本叫做《优秀的绵羊》的书,我没有细看,只是听了万维纲的讲解。书中虚构了两个学生,一个是中国清华大学的小明,一个是耶鲁大学的Joe。
书的内容不是今天的重点,我想讲的是下面这段话:
Joe和小明的内心其实都非常脆弱。他们从小就是取悦老师和家长的高手,他们从未遇到过挫折——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失败。
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也算是平衡的人际关系生态。不要说人人都喜欢,就是想让大多数人喜欢也很费劲,需要很早就懂事,需要年纪轻轻就收起锋芒,还有就是要做上文所说的“取悦高手”。但是也正如上文所说,越是“取悦高手”,内心越是脆弱,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
你知道那些看起来很多人喜欢的人受了多少委屈吗?如果你能够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可能宁愿选择不被一部分人喜欢。
李笑来说: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作决定。对个体的成长来说,自己内心的真实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做真实的自己,做问心无愧的事,认真工作,认真生活,与人为善,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一定会有喜欢你的人,有不喜欢的人也无所谓。
当年很多人说我个性鲜明,有时候是褒义,有时候是贬义,全看说话人的立场。我现在倒是还想保持那份喜怒形于色善恶分明的个性,但是因为太看得开而再也找不回了。
我们身边的人无非三类:一类是喜欢和你交往,一类是不喜欢和你交往,还有一类是不远不近的。前两类是性格比较简单真接、原则底线昭然于世的人,最不好打交道的反而是第三类,喜怒不外露、难以捉摸,城府深啊!
人和人是讲情感讲缘分的,强求不来。那些不喜欢我的人早已经不见了,因为我已经走出了他们的视线范围,或者说他们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消失了。
而那些帮助我的人,一直都有来往。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强大法力所在,也是吸引力法则的正确性。
不喜欢的人,可以不来往;不喜欢的事,可以不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来往,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意思,环境也会越来越有利于自己。
最重要的是,当你心思真实的时候,吸引来的朋友关系是“惺惺相惜”,而不是单方面的“委曲求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愿我们每个人都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