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开篇即是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并提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一针见血地点明在当时革命环境条件下 中国人的“盲动”:未确认朋友与敌人,便盲目的进行革命。事实也证明,盲动不如不动。因此毛主席以各阶级的立场为开头,指明今后革命联合对象及对抗对象。在这一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毛对问题本质的深刻认识,还有便是那对各阶级的详细描述与分析,极具说服力!这也是毛主席“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深刻体现;也与接下来的各篇文章的高度相似: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据论证观点。此篇写于1925年,在时间上,是蒋介石1927年发动政变之前,此时的毛已经意识到中国中农民的重要地位(中国工人只有数百万,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对薄弱),而这还是在1927年后的北伐战争之前(中国共产党退出黄埔,但与蒋表面联合北伐时期,毛在湖南等地积极进行农民运动,过后国共彻底分裂,毛投身于湖南农民调查),可见毛主席对农民地位的认识在农民运动,农民调查前,已有深刻认识。而毛主席作为成立党的元老,曾多次在党和国共合作中担任高层职务,但在认识到问题焦点后,毛主席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农民调查,尝试为中国找到一条新出路。
第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第二:找到问题根本,分析问题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盲动不如不动;
第三: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要有大局观,有长远认识,要有失一隅而得全局的魄力。
(对于以上三个观点,在今后的文章会有更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