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II生活往往并不如此

“生活往往并不如此。”

如果有人对你这么说,你会想些什么呢?

是默默沉思后点点头,是不置可否的笑一笑,还是会有一点莫名?

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位6岁、7岁的一年级孩子的口中你又会怎么想呢?


生活往往并不如此

周国平先生说: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课堂中的生成总是让人始料不及,却又让我沉迷!

连续的听课、反思是一件辛苦的事。特别是当有老师用自己的班级上课的时候,自己总还是会担心班级同学是不是表现的不好会给任课老师带来烦恼。

今天在自己班上小媛媛老师带来了她的绘本课《三个强盗》。

《三个强盗》

这三个强盗穿着一身黑色,眼神透露着凶光。老师问:“在你们心中强盗是什么样子的?”

“很厉害的!”、“很凶恶的!”、“是邪恶的!”孩子们七嘴八舌。

接着老师出示了强盗的武器!

强盗的独特武器

强盗会怎么使用武器呢?

“他们先用喇叭枪震聋别人的耳朵、然后用胡椒粉弄瞎别人的眼睛,最后用斧头抢别人的钱!”

课堂的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平常,孩子们表现的很友好,并没有“欺负”小媛媛老师,我心里的石头平稳了一点。

但是这幅图的出现课堂变得不受“控制”起来!


强盗去找倒霉的人。

老师讲完了图片的文字,一个小小的又尖锐的声音出现了:

“什么是倒霉的人?”

作为一个旁听者,我被这个问题瞬间击中。

你是否和我一样,最开始的时候认为,他们遇到的人就是强盗口中“倒霉的人”?

别急,孩子接着说:

“落单的人就是倒霉的人!”——这是指向孤独的人吗?有了朋友强盗也许不会找上门来吧。

“肯定是那个人是个倒霉人才会遇到强盗!你想啊,幸运人即使遇到强盗也会遇到警察或者事情把强盗吓跑的!”——到底是强盗遇到的人就是倒霉的人,还是倒霉的人才遇上强盗呢?

故事继续……

强盗们抢劫了很多财宝,把财宝藏到了山洞,当他们又一次抢劫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孩子。


孩子很高兴


芬妮睡得很舒心

第二天,芬妮看到亮晶晶的财宝,问:“这些是做什么的?”

强盗们说不出话来。

于是强盗们用财宝建起了城堡,把附近苦难的孩子都接来居住。


颜色和强盗不同


故事结束

老师问:“现在你们觉得强盗怎么样?”

“很善良!”、“很温柔”、“很好!”孩子们纷纷说道。

这时一个孩子灵魂发问:难道强盗就变好了吗?

可惜小媛媛老师这里并没有回应,也许在和后面的设计承接。

老师接着说:“强盗改变了吗?”

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沉默了一会,小皓楠站起来说:

“是的!就是这样,生活往往并不如此。坏人不会永远是坏人,好人也有可能变坏。”

那一刻,课堂的其他声音我听不见了。如果孩子心中永远相信他人和自己是可以成长的、改变的,那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温暖、善良成长起来。我真想立刻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最热烈的掌声。

有了他的回答,孩子们活跃起来:“坏人也是会变好的,我们要帮助他们,而不是放弃他们。”这节课结束了。

课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三个强盗是好人吗?

绝大多数的孩子说:是。

我接着问:他们抢劫也是好的吗?

小乙举手说:是好的,因为抢来的钱都用来照顾孩子了。

立刻小侯反对说:不对,你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来赚钱,再来做好事,用自己的能力才是好的。

小乙回应:挣钱得多慢啊,有这么多的孩子呢?

小侯接着说:那你想嘛,你是用钱来照顾了孩子,可是被抢劫的人又怎么办呢?

小乙沉默了。

每一个人都可能变得更好,坏人也可能不会永远是坏人,好人也许也会做坏事。所以我们需要分清哪些事是坏事,就拿抢劫来说,无论最后他们的用途是做什么,但是抢劫这个行为却是不对的。我们会变化、会成长,我们就能分辨更多的。

在课堂上,敢问,问关于自己思考、疑惑、不解、推测。在课堂上,敢说,不怕笑声、说错、质疑。在互相的对话中,课堂便具有了灵魂。这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这是观点和观点的碰撞,这是共同体的基础。营造安全的氛围给孩子充分的表达,让孩子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就会看到真正的小小哲学家!

生活往往并不如此,不是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