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第二部分,但不是并列的所谓八目,而是具有鲜明的层次结构。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所谓诚意,就是不自欺,表里如一,特别表现在独处的时候,故君子必慎其独,时时戒慎恐惧。
表里如一,诚于中,形于外的气象应该像卫武公那样,是一个有斐君子,卫武公法周文王,周文王法成汤,成汤法尧舜,明明德一以贯之。修身明明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所谓“日日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抱定明明德的志向,以天命为己命,以百姓心为心,矢志不渝。
以民为本,“知其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明白以上道理,可谓“知本”,即修身之本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前文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但曾子首先谈的是诚意,而后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而没有说“所谓诚意在正其心者”,可见诚意是修身的关键,而正心是修身的入手处,是修身的法门。诚意是从正面讲,正心是从反面讲,去除私欲私情,便是正心,在实践中,诚意是通过减法来完成的。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私心私情扭曲人的好恶之心,容易丢失诚意和正心。最大的私就是亲情,故“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故“治国必先齐其家”,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将百姓视同自己的家人,方可以治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如此则国治。其核心为民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总之治国在得民心,民心得,天下平,故“平天下在治其国。”要得民心,须先修德。是故,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的主旨可以简单地几句话概括:
《大学》注重本末、终始、先后的关系,特别强调要知本。做人应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如此;修身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本;修身的关键是诚意,修身的法门是正心。
朱熹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并列称之为八目,认为它们是逐个递进的关系,是完全错误的,八者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递进关系,粗略地说,修身是其中的核心,贯穿于整个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善果。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把齐治平看成某个点上的结果,而应把齐治平看作一个过程,因此齐治平也是修身的过程。
大学之道,就是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