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比较矫情,所以每年选读的第一本书都会想了又想,今年我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底层逻辑》。全书共分5的大的章节,为读者讲述了5方面的底层逻辑。
1.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书的开头以三种“对错观”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有趣的讨论。
如果坏人A把好人B诱骗到了C拥有的没有锁门的工地,导致B失足身亡,这是谁的错?
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说当然是A的错,这是一场蓄意谋杀啊。而这种对错观被成为“法家的对错观”。法家的对错观通常看起来都“大快人心”,但却不一定能避免类似的案件再度发生。
那么另外的两种对错观是什么?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判定一件事的对错在谁。在上面的例子中,强制要求C锁门是在最低的社会成本下来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看起来C属于躺枪,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给A的犯错制造的困难。
商人的对错观:谁的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是B的错,乍一看这也太无厘头了,但对于B来说确实是他的错。因为无论是A还是C,即便我们说是他们的错,B也无法起死回生了,B在这个例子中的损失最大,他没有尽到保护自己的责任。
可能很多人不赞同商人的对错观,但是处于保护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对错观,否则受伤害的或者受损失的很可能便是自己。以比较人们的女性着装的例子,女性爱美无可厚非,但性感的衣着却容易引起心怀不轨的人的注意。那么衣着暴露是原罪吗?当然不是,但是衣着暴露的同时没有想到如何保护好自己,那至少对自己来说是不负责的表现。
至少我们可以采取带上防狼喷雾或者跟朋友结伴而行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安全系数。也许依旧会有人说,这不应该是女性朋友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应该是全社会应该考虑的问题,可能这些人说的有道理,但是再有道理受伤害的也依旧还是哪些女性朋友,即便后来为她们伸张了正义,但是如果她们身上没有发生这些不好的事情那岂不是更好吗?求人不如求己,谁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会突然冲出来一个变态或者其他突发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警惕。当然了这样可能会很累,可能也违背了很多人轻松生活的本质,即便是赞同商人对错观的我,也并不能很好的实践,但是确实还是挺有道理的。
2.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每个人对每本书关注的点都不同,对于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读着读着让我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特别是关于人性、道德和法律的部分。
在聊这个话提前,先看看这本书中对人性、道德和法律的定义。
人性:个体生存和繁衍。关于这两点,无善也无恶。
道德:约束个体的人性,达成群体的繁荣。
法律: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
感觉看起来还挺有道理的,只是人性中的生存和繁衍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是适用的,所以好听点说是人性,粗俗的说就是兽性或万物性吧。
很多动物都是群居的,而群居的目的一定是有利于种群的发展和壮大,否则为什么要群居,自己一个多潇洒。不受约束的兽性,应该也会使兽群的发展受到限制,如此一说在动物的世界中也是有道德的?而其他物种之所以没有和人类一样发展起来,是因为它们没有法律来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吗?
明明是在说人,我咋偏偏往兽上去类比,看来是我又跑题了……
3.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首先依旧先看看涉及到的四个概念: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信仰我在此就不做展开了。)
事实: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它也是最不容易产生争议的客观存在。
观点:是人对一个事实的看法。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它和事实的关系更加密切。
立场:立场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了的观点。
比如天气是30℃,这是一个事实。有人觉得热,那是因为他冷,有人觉得冷,那是因为他热,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观点。但当有人问你热不热,而你在物业公司上班,承认热就会有人要求开空调时,你很可能回答:我不热。这就是立场。
今天你被打针了吗?
其实每天都会有些人有意无意的通过提问题的方式给别人打“洗脑针“。(为什么+观点)
比如:为什么总经理最近总是针对你?为什么努力的人却总得不得到应有的回报?为什么地球是梯形的?
看到第三个问题时,小伙伴们很可能会高喊:打住!地球怎么可能是梯形的?!是的,面对第三个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对此产生质疑,但是对前两个问题呢?我们是不是经常未做质疑的就开始思考答案了?
复利逻辑
人们对于复利思维最大的心理谬误来自对“期数”的不合理预估。把线性增长与指数增长混为一谈。而且忽略了只有本金足够大时,复利才能滚起来的这一前提。
概率思维
如果有两个按键,如果按下红色的便可以拿到100W美金,按下蓝色的有一半机会拿到1亿美金,还有一半机会什么都拿不到,你会选哪个?因为“确定效应”,大部分人不愿意为了看似更大的收益冒风险。人们更倾向于数量虽然相对小,但是确定的收益。“确定效应”其实就是人生算法,不同的人生算法导致不同的选择,从而使人们获得不同的人生。
概率思维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并非越努力就越靠近成功,因为这其中还有概率问题。要想方设法的对冲这样的风险,提高成功的概率。(道理都懂,但并非人人能做到。不过我觉得书中提到把这次按键的机会卖个别人的想法不错,使一种提高收益且保险的方法。)
数学思维
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加速度累积→变成速度→速度累积变成位移。努力到能力,再到成绩,到被赏识使有一个过程的。
知识、技能与态度
知识: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学习知识的方法简单直接:通过记忆。学习知识要用脑。
技能:你以为你之道,但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的事情。获得技能的方法:通过练习,获得技能要靠手。
态度: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态度要用心,态度源于心灵。
4.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1.)理解对方的问题
描述一件事有三个角度,也称为黄金三问: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
这是三个很神奇的词,很多人在表达中容易混淆它们。所以会导致说的人感觉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但听的人却完全没听明白。
很多时候表面上问的是what,而实际上说的却是why,所以每个人在发出信息前都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对与一件事,没有why就没有动力,what和how也就没有意义。没有how,哪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体现在纸面上。只知道waht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理解why和how。至于如何去理解,书中似乎没说......
2.)边界感
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在交往中,如果要跨越边界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就像邻居家的园子里有果子,你不能因为觉得邻居有果子却不采摘太浪费了,就直接过去摘回自己家。武志红老师《巨婴传》中的巨婴就是没有边界感的人。
5.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1.)三大原则
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说弱肉强食。在自然法则下,想要生存,个体优势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个体优势呢?书中讲到个体优势分为两种:①强壮(暴力),②智慧(狡诈)。
自然法则能够很好地保护我们的个人利益。如果你遇到一个野蛮人,他毫不讲理,书中建议使用自然法则对付他------但我觉得具体还是要看情况,硬碰硬是自然法则,趋利避害也是自然法则。
族群法则:族是有相同血缘的人,群是具有同一目的的人。族是为了能够生存延续,群是为了能够实现共同的目的。当一个大于个体目标的目标出现时,大家必须让出一部分自己的选择权和决策权给集体,这时定义出来的新法则就是族群法则。
普遍法则: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理解和认同的东西。彼此虽然无法说服对方,无法改变对方,无法教化对方,但是彼此可以保留各自的观点和信仰,因为一定有彼此都认同的东西。书中建议组织与组织间的沟通协作采用普遍法则,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挑战对方的观点和信仰。
2.)财富的本质
财富从哪里来?财富从劳动中来,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把产品创造出来,换取财富。比如一个人每天劳动8小时,一年能种出200斤大米,那么他的财富就是200斤大米能换来的东西。如果这个人勤奋一点,每天劳动12小时,一年种出300斤大米,他的财富就是300斤大米可以换来的东西。这时候,财富=劳动。
但是财富是不是就等于劳动呢?很多时候并非如此。比如上面提到的人他买了农业自动化设备,使得他的生产率大大提高,每天重要劳动2小时一年就能种出500斤大米。他劳动的时间变少了,财富却增加了。此时,财富=劳动×生产率。(而决定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知识、科技、工具、机器、流程,方法等)
那么财富是不是完全等于劳动×生产率呢?也并不一定。在我国大米的销量好是因为每家每户都要吃大米。加入在国外种大米,销量就不一定比国内好。因为国外的饮食结构和我们不同,对大米的需求量并不大。因此生产同样多的大米,在国内和国外获得的财富是不同的。同样的商品,因为客户群体对它的需求不通,他所产生的效用就不同。
所以除了劳动和生产率,财富还取决于效用,因此财富的本质是:财富=劳动×生产率×效用
3.)创造财富不叫赚钱,分配财富才叫赚钱
拥有分配财富的权利,就一定意味着他创造的财富更多吗?不一定,这只意味着拥有分配财富权利的人更稀缺。掌握稀缺的资源,就拥财富的分配权。一个人想拥有更多的财富,就要使自己在整个交易链条上变得更加稀缺。
对于个人来说,面对财富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是:
---我是否拥有非常稀缺的能力?
---我是否在公司最稀缺的部门?
---我是否在部门最稀缺的岗位?
---我是否拥有最稀缺的资源?
---我现在拥有的稀缺性,未来还能继续稀缺吗?
只有不断让自己变得稀缺,才能又有财富的分配权,获得更多的财富。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些观点很有趣,但是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有些空洞,收获多少就要看每个读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了。
哥布林读书编号:23-01T314
书名:《 底层逻辑》
作者: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