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一条新闻热度较高,四川攀枝花出台新政:“生育二、三孩家庭每月每孩发500元补贴”。
评论很精彩:
“要钱还是要命,选后者。”
“养儿防老:多养孩子是防止你活到老的。”
“开放四胎吧,抬棺稳一点。”
“熊”孩子对妈妈,那是“要了亲亲性命“的摧残嘞!
孩子们似乎都有弹指神功,能够精准的找到我们的“穴位”!
在那个穴位上,力道恰到好处的一“点”,我们所有的理智、优雅,引以为傲的认知、自以为是的智慧统统消失,血往上涌,脸颊滚烫,心跳加快,应激性心悸。原始的爬行动物上脑,行为动作身不由己,贴了封条的火山又一次喷发。
《可怕的2-4岁,妈妈不崩溃》这本书生动的形容了那些场景并用金句总结:孩子是妈妈最强效的卸妆液。
每当这个时候,灰头土脸的妈妈内心挫败感排山倒海而来:“为什么当时又没忍住呢?”“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又一次失控呢?”
在外部触发时间与崩溃之间,又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没有被妈妈们察觉,被隐藏了起来,正式这个原因,妈妈们当时才忍不住。
--《可怕的2-4岁,妈妈不崩溃》
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先从两个概念说起:可控的生气和失控的生气。
可控的生气
“可控的生气”,是一种有力量的情感,能够约束孩子的危险和不良行为。“我很生气!”简单朴素的表达,如同定海神针,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震慑力。
“可控的生气”就事论事,是对行为本身作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是原生情绪。妈妈从头至尾能够觉知自己的怒气,表达的是生气的感受,以及对界限的坚持。
失控的生气
“失控的生气”,包含着成分比较复杂,它并非只有感受和对事情本身的反应,更主要的是包含着妈妈心中诸多的情绪。比如烦躁、焦虑、恐慌、羞愧等等,这些情绪纠缠在一起,让愤怒愈演愈烈,造成燎原之势。而这个过程妈妈是无法觉知的,被情绪裹挟,身不由己。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要做饭、洗碗,然后赶紧加班赶工作,结果花了很多功夫用尽方法想尽快放倒孩子,孩子在夜里双眼炯炯,变身熬鹰小王子。想起一堆工作,和孩子白天上学时有气无力的样子,妈妈头上黑烟渐起,着急,心烦,郁闷,沮丧,无力,羞愧,恼羞成怒,连一个孩子都搞不定,难怪工作做不好…… 诸多情绪叠加,相互照应,勾肩搭背,共创辉煌,于是妈妈崩溃,对孩子大声呵斥,两败俱伤。
这些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造成妈妈崩溃的一大坨情绪,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叠加?
“越想越生气效应”催生情绪
妈妈们仔细回忆情绪失控的细节,经常会说:当时就是越想越生气。
人家孩子8点就入睡,我家孩子为什么就这么烦人?
这孩子是不是偏偏跟我作对?
他为什么这么对我,我对他照顾的还不够吗?他难道看不出妈妈的辛苦吗?
我太没用了,连一个小孩子都哄不好,管不住,简直一无是处。
“你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
情绪起来的时候,每个老母亲都会思绪万千,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发散,堪比意识流小说,上面这个过程细细梳理,也是有章可循:
觉得孩子不听话→觉得孩子故意作对→觉得自己教子无方→觉得自己人生失败
这一系列不是情绪,而是刺激情绪的想法,这些想法将可控的生气,与这些复杂情绪叠加起来,发生爆炸。
所以,以上一系列想法,在孩子行为与妈妈的崩溃之间推波助澜,就像风,将小小一个火星(孩子行为)吹成燎原之势。
这就是刺激情绪产生的“越想越生气效应”。
那么要怎样去除这些想法,这些脑子里的评判呢?
1 在愤怒产生之前,控制想法
这个听起来好难呀,如何控制想法呢?
《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从零开始做加法,不从一百开始做减法。
如果妈妈的心里已经任意虚构出一个完美小孩儿,那么孩子做对的每一次都是不必加分的“应该”,做的不够好的每一次都是需要减分的“不该”,不评判很难。
如果把孩子目前的样子看做是他原本的样子,他的存在本身就值得心存感激,那么他每一个小进步都是惊喜,都值得肯定,妈妈充满喜悦,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正向循环。
这些想法催生的就不是负面的情绪,而是无限的感恩和欢喜。
孩子不睡觉,仅仅是孩子不困呗,由他自己折腾一会儿呢,累了兴许就睡啦。
孩子不爱学英语,就是学不进去,可能是老师讲的枯燥,换个方法试试呢?
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
2 亲近孩子,高于孩子
在亲近孩子的同时,还要高于孩子。也就是说,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妈妈在心智水平上高于孩子,拉开距离。因为孩子是孩子,你是你,即使你生了他,养了他,你们也不能因此共生在一起。即使你认为孩子是你的命,在心理上也不能与他靠得太近。太近了,你就无法引领孩子,毕竟你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导师。
无数次妈妈崩溃时,最无辜的是孩子。
妈妈先亲近孩子,孩子在亲近与爱之下无所顾忌的放飞自我,暴露天性,可是最后妈妈无法/没有能力引领孩子,开始大吼大叫,孩子有被伏击的感觉,再无法全然信任。
爱因斯坦说:“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妈妈作为引导者,亲近孩子,但要高于孩子,有引导孩子的能力。
妈妈也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分分钟弄清孩子脑袋里的想法,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天性,搞定小屁孩属于降维打击。
有能力阻断“越想越生气效应”这个链条,认清自己,认清孩子,接纳不能改变的现实,有办法去控制可以改变的事情。
书的一开头引用了一首海桑的诗: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
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
如果他
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阿姨好
再见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
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
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一个小小孩,可以是脏的,执拗的,搞砸的,自私的,残酷的,可爱的,这就是他该有的样子。
做妈妈的不崩溃,首先要搞定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