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就面临着小说教学,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小说的讲解必须得扣住人物、情节、环境,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是看到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我却无从下手,的确是小说,主人公清晰明朗,而情节却让我有所疑惑,难道我只能停留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层次吗?我想我读起来尚且觉得有些乏味的文章,何况于学生呢?我就想改变思路,上一堂不一样的课。
情节、人物、环境都不是特别明晰,所以我的重点在主题方面,让学生感受契诃夫这样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文章应该会涉及到什么内容。
时间有些紧,花了一天的时间准备资料做课件,习惯性写好教案去上课的我,这一次并没有写教案,而是设计了一个活动。
活动想法并没有什么创新,借鉴以前老师执教方法,在实施上我改变了以前小说先介绍作者再理清情节思路的老做法,换一种做法让学生熟悉情节,让学生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小说,而是一个案件。
学生对一些案件调查都不陌生,我首先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想象如果自己是一个警官,你会如何去处理这个案件,别里科夫究竟为何而死?
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慢慢的就把案件侦查的过程说出来了,有现场勘查,还要调查与死者有关于的人和事,甚至还有的说调查通话记录,调监控录像的,我自己也叹服于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学生情况分组完成任务,学生讨论也非常热烈,我也不时的走动给同学们解答疑问,讨论效果也非常的不错,只是由于时间问题学生成果展示只进行到一半,最后只能匆匆结束。
案发背景和现场勘察讲解结束,学生的成果展示也给了我惊喜,比我想象中的更完善更丰富。案发背景学生充分的查找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还给出了一些猜测,谁有可能是凶手。甚至还联系社会背景觉得别里科夫有可能是受贵族压迫而死或者是因心理问题而死亡,这些都是学生充分思考而提出来的,其他的学生也表示十分赞同。
现场勘查部分,学生脑洞更是大开,提出了各种想象。别里科夫有可能是蒙着被子的;之前有漫画事件,所以房间里可能有漫画;和柯瓦连科打斗过,所以衣服上会有打斗的痕迹,甚至还想到鞋子上会有灰尘;别里科夫生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所以房间里一定很整齐。
上这堂课一定要考虑学生水平,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到我的多次提醒,光顾着去考虑别里科夫究竟是怎么死的而忽视了这个案件本身的过程探究,一味的胡乱猜测,而不是基于事实依据进行推测。这也是我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气氛是热烈起来了,可是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到课堂中。一堂课的实施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突发状况。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堂课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这是我这堂课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学生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进度慢,时间也没有把控好,所以一节课下来,时间紧,成果最终展示也不够成功。
课文为本,我对课文讲解不同形式的追求其实也是想让语文课变得更生动,也能让学生记住这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解套”一课,不至于对高中学过的课文全无印象,一无所得。
最终这堂课也让我明白了一点,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学生,你只有把自己的课堂提高了层次,学生才能跟着提高。不然语文课堂只能一直在你的规划和设计之中,受到约束。把课堂交给学生,我相信学生会给你惊喜的。
语文教学我一直都想探究属于自己的方法,当然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次课是在借鉴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实施起来就显得简单一点。即使是同样的想法,上课效果却完全不一样。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不拘一格,不论什么课文应该学会解开“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