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们来做“热气球”》磨课思考
这次磨课,我在第一周试讲时,融合了科学能力训练与科学史的贯穿。整个设计分了三条线,一条明线:通过模拟热气球的活动,知道热气球上升与下降的原理,这是教材的教学要求。两条暗线:热气球的发展史与模拟实验的步骤训练。
在我校经过几次试讲后(用的基础较好的班级),未发现问题,但是当这堂“充实”的课落在了水平一般的班上,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经历这样的落差后,我开始思考设计的哪些环节、步骤出了问题。于是,我回到是讲过的基础较好班级,选取了三个水平层次的孩子,让孩子看着实验记录单,解释热气球上升?下降的原理,中等层次表述基本清楚,后进生表述不清楚。这让我陷入了沉思,一堂课,我究竟交了孩子什么?
在沙河源团队与阳阳姐的帮助下、点播下,我将课堂回归本真,深挖教材内容。这样调整下来,学生对于本节课要掌握的科学概念更清楚了。
现在,细想下来,的确应该回归教材本真。最初一条明线两条暗线的设计很好,但是不适合三年级学生。孩子们才从1-2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才跨越到三年级的一周两节,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还很浅,三年级的知识难度本来就增大了,因此,这样的设计过于拔高,抢占了主体内容。
所以,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还处于科学学习的低段,需要逐步引导与培养。
通过这次磨课,真的感受到了,科学课回归本真,优化与注重教材主体内容是教学的重点,科学概念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内容,技能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