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冥王星”探索任务背后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探险与艰辛?
1)时间维度。1930年被美国人汤博发现冥王星,1989年冥王星探索任务开始,冥王星周边发现一些更大的天体,2006年冥王星被投票降级,2015年探测地飞抵冥王星附近拍摄到清晰照片,历经26年,时间跨度如此之长。这26年里,一定有些人会离开团队,也会有新的血液加入其中,一些重要岗位的科学家会离世,一些组织机构会变化甚至会不复存在。我想:什么力量保障了整个任务背后的系统的不竭动力?首先是人,科学家、工程师、管理者各个工种各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内心的想法和初心,然后就是将人串联起来的系统动力模型。
现实当中,我们常常说要及时反馈,正向反馈刺激推动自己往前进行迭代和精进,但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任务之中的每个人,他们的反馈刺激会被时间拉得多长,而越头部反馈弧越长。这是人的层面,而组织系统的外部反馈,同样也会相比一般的任务被拉得更长。探测器和地球所进行的每一次数据通信,都显得如此之漫长,但所有人都能牺牲家庭和个人时间,这是需要多么强的自我驱动能力,内心是多么渴望成功啊,除了人自身也同时需要系统动力的不断调整和设计。
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时间是最底层的宝贵而公平的资源。我们用时间兑换着这个地球上存在的很多东西,而冥王星探索任务团队中的人,他们把生命中很长的时间,用来兑换心中对于冥王星好奇的探索追求,研究远方,这就是天文学的使命,去坚守天文学第一性原理:人类和地球在宇宙当中一点都不特殊。
2)空间维度。宇宙是嵌套的模型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地球和冥王星嵌套在太阳系这样的一个模型之中。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冥王星曾经也是行星,但现在被降级了。但无论怎样,地球和冥王星围绕太阳运转是确定的。单个人对地球空间的感知已经很大了,但对于冥王星探索任务来说,地球的空间范围在地球和冥王星之间又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在如此大的空间之中,探测器需要一次次摆脱各种引力,从地球精准飞抵冥王星是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靠啥?精准的科学模型计算,精准要做到难不难?艰辛不艰辛?谁都知道不容易。
3)不确定性维度。在时空尺度被拉得如此之大的时候,所有的东西看上去都是不确定性的:团队之间的竞争,团队内部的管理、协调和联动、资金获取的支持、预算成本有限、工程、政治同盟风向的变化等。社会对星际探索舆论和态度是不确定性的,准备发射过程中,巨大工程每一环节里面突然冒出来的问题是不确定性的,在探测器在宇宙穿越面临的危险也是不确定性的,需要在面向未知和不确定性中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解决,提前编程,轨道调整,数据更新,飞行轨道模型更新等,而面对不确定性往往是人产生恐惧的深层次的原因。
2 “冥王星”项目对人类的意义?
1)冥王星探索项目从开始不被公众所知道,到公众认可,举世瞩目,再到震撼公众心灵,点燃孩子,激励孩子们去追求科学,去追求科学内的如航天、大气、海洋、生命等学科,对于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2)除了孩子们,同样可以点燃普通人的内心。普通大众内心燃起进入太空的愿景,让人们对于太空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也只有拥有了信心,才能不停的迭代,如果丧失了信心,丧失了激情,也就意味着丧失了战斗动力。
3)无论是从科学层面,还是工程技术层面,该项目能倒逼整个科学和工业技术体系的快速迭代,如:加速宇宙飞船技术的进步,各种科学研究项目的开展等。对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4)可以扩展整个天文学甚至是宇宙学的认知边界。
我认为,在当年“冥王星”项目对于人类最大的意义在于:将人类群体智慧所能够感知到的边界进行了扩展,构筑了一个新的,更大的,人类能够认知的边界,将原来整个人类群体智慧中那一块模糊和未知的领域变成了更加清晰和已知的领域,让全人类对太阳系,甚至是宇宙的感知有了一个新维度的感知和认识。
3 “宇宙世界”的商业化可能?
我将宇宙世界商业化分为如下几个层面:
1)国家层面。国与国之间对于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的竞争,争夺第五空间战略高地,以及科研教育体系的推进。
2)社会层面。比如提供太空边缘飞行服务,通过停留在城市上空,进行商业图片的拍摄。提供边境、战场或灾难地区服务,开展应急通讯、军事侦察、边境侦查。进行周边产品销售服务,将带成像器和传感器的航天器售卖给政府机构、航空公司、大学和NASA等机构。
3)个人层面。如提供个人太空旅游,太空体验,太空周边文创体验和商品购买服务,开发,配套以及和太空相关的个人项目投资等。
原创思考,谢鑫,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