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是我做过的最艰难的一套书。从收稿,到最后定稿,其间经历的波折,几日几夜也说不完。
这是省社科联资助出版的,共收录36位社会科学家的传略,第一册有16位,第二、三册分别是10位。每一位都是广东省社科界的泰斗及精英,做出了比较卓越的贡献。我跟进三本书的收稿,负责与作者联系,并责编第一册。原本这套书是社里分派给另一编辑的,但他与社科联闹得不愉快,被撤职,由我全权负责。
其实,这套书最难的是收稿,最开始只给半年时间,但收上来的稿件不足10篇,进展缓慢。领导催得急,社科联与我联系的汪老师便催促我与各位老师联系,尽快交稿。其实,这种事哪是我催便能收上来的,但工作不得不做。
我没办法,开始给他们每一个人打电话。社科联只有各大学校的联系方式,而没有社会科学家本人的,所以我先联系学校,学校再让我找相关的写作人员。负责撰写传略的,要么是其本人,要么是其学生或助理。
找到相关人员后,依然是漫长的等待期。个别科学家根本不同意我们张罗写传略的事情,有的甚至说,只有死了才写传略,他还没死呢。有的说,这不能要他或者他委托人来写,学校必须找人写,然后就不搭理我了。有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家属不管,所在学院也找不到人写。
这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只能汇报给社领导和社科联,因为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社科联则给学校施压,而我们的上级机构又是学校,学校则给社长施压。感觉皮球踢来踢去,仍旧踢到了咱们这里。
原本社长请了一个朋友林老师,类似主编的人物,来统筹这套书。最后一商量,凡是没人写的,不同意写的,都由他来撰写。他本是一名作家,无奈之下,就同意了。最后一算,有四篇。其实工作量也挺大,每个人的传略至少3万字,四篇就是12万字。
其中两篇,因作者不同意写,所以资料有限。另有一篇,林老师自己搜集资料,写得还不错。因用了某个研究者的资料较多,我还特意找到这位作者,说给他稿费。他倒是非常开心,并说要是早知道要写恩师的传略,他一定自告奋勇,现在已写,他也不要稿费,到时送他一本样书即可。
还有一篇就比较折腾了。原本那篇已经写好,但不符合我们的体例要求,我让作者按照我们的格式改写,他不同意。我汇报领导和学校后,则由林老师撰写。林老师说,他需要去采访。然后我又忙着找学校,问地址,约时间。一切就绪后,林老师说他会按时交稿。然而后来他的父亲身体出了问题,他就把原先那个作者的稿件改了一点,交给了我。
这给我埋了一个巨大的雷。按照版权,这篇稿件的署名权和稿酬应该均属于原作者,而我要用这篇文章,就得去征求原作者的同意。这一去不要紧,我被原作者骂了个狗血淋头。一是说我当初拒绝他的稿件时,态度不好,像个“大姐大”,我不知道我怎么会跟这个词扯上联系;二是说我私自改他的稿件,不配做一名编辑。总之,这件事成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噩梦。
最后的解决方案,就是恢复原状,抹杀林老师的痕迹,并一再道歉,把自己的尊严降到了尘埃里,才过关。
至于那些人称不对的,字数不过关的,体例不对的,最后在尊重原作者和征得作者同意的夹缝中,做出了适当修改。总之,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把所有的稿件搞定。当然,稿件良莠不齐,这另当别论,但至少齐全了。
稿件收完后,便进入三审三校阶段。另有两个责编,分别负责第二、三册。领导催得急,我和第三册的编辑也是急性子,很快把初审弄完,并去排版。还安排了复审、终审,申请了书号,然后做样书给社科联。
应该说社科联是比较挑剔的,追求高品质,首先说是标题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然后我给作者发信息,让他们把标题拟得有个性一点,大部分作者比较配合,少部分多次催促依然无果,于是我成了作者,帮他们拟标题。
也是拟标题的时候,惹出了另一桩扯皮的事。我发给林老师,让他把他写的四篇文章拟写标题,他发现自己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重要位置。他要的位置是主编或副主编之类,而编委会成员均
是社科联的工作人员,这让他非常气愤,并认为是我和另一策划编辑的错。我也是听命行事,把他们的名单放了上去,其他的也做不了主。但我也确实有错,就是他说的,我明明知道他做了那么多工作,却没有放在心上,没有争取他的位置。
后面我多番沟通,甚至让社长去沟通,社科联均不同意让林老师位列副主编之列。为了这事,林老师把我甚至整个出版社都恨上了,包括社长。最后我们在版权页以特约编辑的身份加上了他的名字,但他要的根本不是这个。
而拟完标题后,社科联又说,封面太丑了。美编改了一稿后,还是不满意,并说我们社没人可用了。后面又改了一稿,才勉强同意。
这还没完,因为无论是合同还是口头,都没有说过是彩印还是黑白,而那个策划编辑默认是黑白,因为他做的预算是黑白的,社科联给的资金也只够做黑白的。但是社科联不干,认为做就要做好,做精美,所以要求彩印。这样,策划编辑也不干了,要求他们加钱。加钱也是不可能的,于是这套书就停下来了。
这么僵持也不是办法,我刚好在路上遇到社长,问他怎么处理。最后他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并撤了那个策划编辑,要求按照彩印推进。所以,我们又进行了改版。改版后,我又做了样书给社科联,总想着,这下没有问题了。但他们看了几个月,最后重新写了序,要求所有照片加上年份。本来我试图说服他们,这个年份没有也行,但他们态度强硬,我还是屈服了。
其中还有一个插曲,就是社长要我写一篇后记,主要为了感谢相关人员,尤其是林老师,相当于给林老师一点补偿,但写完后,还是被社科联否定。
最后,在各方努力下,第一、三册终于定稿,并下厂。为何第二册没有定稿?因为有一篇文章一直没有得到传主的同意,社科联也不敢给人家打电话,怕被无情地责骂。她本来想叫我解决,或者让我找领导解决,毕竟他曾在我们的上级单位工作,可是我也无能为力,领导更加不愿出面。不过最后社科联还是出面交涉,出于尊重传主的意愿,撤掉了他的传略。
前文说了,还有一个老人家也不同意,但为什么没有问题,因为他去世了,其学生去找了师娘,师娘通情达理,说她没有授权,只是我们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她也没什么意见。
还有很多细枝末节我未曾细说,但这套书总算是面世了。我对这套书有感情,倒也不完全是因为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而是各位主人公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跟他们读书时代的努力奋斗不无关系,可以说相当励志,是当代学生及年轻学者的榜样。它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故事有趣,可读性很强。希望读者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