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底层经历了无数的挫折,遭遇过太多的不公,不稳定。只到40+,又一次经历人生的重要转折,又一次经历扎心的疼痛后,才开启了我的觉醒之路。
选择决定命运。
遭遇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是在初中毕业时。当时我就没有读高中这一项可选,读职高被父亲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毕业了就能进厂,当时的国企还被称为“铁饭碗”,在父亲的认知里,做个工人是最踏实的工作。读高中后面还有太多的未知数,何况家里也供不起。
父亲当时的选择,是既免除了读大学的开支,就业了又暂时改善了家里经济困顿的状况。
而我青春年少,怀揣梦想,对未来还有着太多憧憬。“啪”地一下,现实的一记耳光打得我晕头转向,梦想被摔得稀巴烂。
父亲是个老实而耿直的人,从来不会投机取巧,他坚信踏踏实实做个工人是对我最好的安排。18岁那年夏天,我成了车间最基层的一名机械操作工。瘦小的我穿着厚重的工作服,站在笨重的机床前,飞奔的铁屑,不时烫到头发和手臂上。我忍着痛,不让眼泪流下来。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视野。
每天上班对我而言,苦不堪言。我总是磨不好车刀,车刀总是很快就钝了。我不停地在机床与磨刀房来回奔跑,砂轮房里的灰尘像雾一样布满在狭小的空间里。磨刀耽误了时间,所以我每天不得不加班才能完成任务。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工作服上满是油污,人不只是灰头土脸,鼻孔里都充满了灰尘。
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一眼望不到头的未来,碎了一地的梦想。失望,忧伤充斥了我的整个青春。受家庭的传统思想影响,我虽有不甘,却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依然咬牙坚持着,只到10年以后这个厂子破产。
我曾经的好友,读了高中,读了大学,10年后她已是一个大学的教授。我比她早工作4年,但10年后她的工资已是我的10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她家选择了一个长线,有风险但回报率非常高的投资,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所在城市的发展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落后的小县城,固定的体制,只有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的机会。不甘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书籍中寻找安慰。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读三毛的《雨季不再来》《撒哈拉沙漠》……在书籍里驰骋,汲取营养,用以对抗这困苦的生活。
能够读到的书其实也是有限的,没钱买书,微薄的工资扣除一点生活费后都是交给家里的。后来辗转了解到小城里有一家租书店,一个月5块钱,可以一次租一本书。于是我从那点生活费里又抠出5块钱,就成了那家租书店的常客。《简爱》《飘》等世界名著,都是在租书店里读到的。
在那个失意的环境里,我努力着,挣扎着。期间,我还和另一个不甘的同事,攒了一点钱,瞒着家里人一起去了外省学电脑打字。一个月后,没能找到工作,口袋里的钱花光了,被家里人知道又领了回来。
后来,我从同学那里听说了自学考试。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人,可以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大学文凭。我兴奋不已,终于可以为遗失的大学梦做点弥补。
只是多读了一点闲书,却没有其他专业基础,我便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宿舍是上下铺的床位,唯一的个人空间,便是床了。一身疲惫的下班回来,拉上床帘,躲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里,学习马哲,读现代史,近代史。身体虽是疲惫的,但精神上却是充实而自在的,梦想似乎又一次近在眼前……
用了二年的时间,考完了自学考试的9门课程,取得了某高校的大专文凭,在厂里的期刊上发了一篇篇豆腐块。但我仍然只能站在机床前,摇车床,干着笨重的体力活,一眼望不到头的生活。那些稍轻松的质检或包装的活儿,都是厂长或车间主任家关系户的。当时小城的体制基本上是一家单位干到退休,没有任何跳槽的机会。
一个老乡初中毕业后,去了外地打工,从工厂流水线工人做起,后来又去了上海做电话销售,接触了电脑,接触了互联网,她在网上写她的打工生活、奔波的经历,然后转行做了自媒体,实现了她人生的跨越。
“成为自己的山,再去找心里的海,你不必属于出生的那座山,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所以,我一定会劝告年轻人,不一定要做听话的乖小孩,你的人生你作主,有梦就去追!年轻的时候,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飞多高就往更高处飞。尽量去发达城市去工作,去努力,去折腾,至少还有折腾的机会,大不了倦了累了,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