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
周一还是艳阳高照,却在前几天突然冷了起来。昨天山上刮起了沙尘,一片昏黄。一天天的冷下来,沉下来。
我从未主动向人提起亲人的去世。人类的情感并不相通,期望被人理解本就是一种奢望。勉强说快乐是可以分享的,但是悲伤绝不行。就好像,你喜欢的人养的小狗去世了,她很伤心,于是你也伤心。但显然,她是因为狗,而你只是因为她。看起来同样悲伤流泪,可谁都知道这完全就不一样。
诉说本身就带着某种期待,期待听到祝贺、惊讶、笑声,哪怕只是沉默。悲伤太沉重了,不可能指望得到同等的情感回应,即使是向同样遭遇的亲人倾诉,记忆和情感的千差万别也注定不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不如自己消化。
第一次听到亲人离开的时候,好像记忆里的一角坍塌了,从所未有的体会到了“永别”的含义,消息毫无防备的被塞进脑海,没有任何缓冲。此后的几天脑海里反反复复的回放着某个曾经的片段,回想着那个声音说的某句话,某一天的动作和神态,不断不断不断重复。光是想到再也听不到声音这一点,就好像难过得无法呼吸。周围人群的悲恸,酒席的嘈杂,摇晃的烛火,相框里的微笑,像过于逼真的梦境,现实已经清楚明白,但不真实的感觉却始终挥散不去。
你觉得没法想象,上一次见面你们还在交谈说笑,生命鲜活的像一杯滚烫的开水,可是下一秒,就化成了空中的一缕白气,消散了,再也无迹可寻。
“她离开了她所有的亲人,与世长辞。”
锣鼓大作。于是一切都结束。
一点点离开家,再也不回头。家人、朋友、陌生人,都被留在身后,连同几十年来所有的记忆和痕迹。一切都抛却,没有年老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折磨没有泪水,什么都没有的向前大踏步的,走了。
影视作品,文学艺术,诗歌音乐,见过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天人两隔,自己经历的时候还是学不会坦然接受。不仅做不到鼓盆而歌,连最普通的节哀顺变也是奢望。太难了。
刚来学校的时候,一个人住在空空的寝室,出门连食堂在哪个方向都找不到。第一次体会到独立生活的含义。并没有多想家,只是慢慢意识到,最后一段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期真正的结束了。以后就只会是聚少离多。而终有一天,连再聚的机会也没有了。
学校澡堂的墙上列了许多注意事项,最后一条是:“父母不在身边,请你务必照顾好自己。”在生活一团糟,丧到谷底的时候,看到这句话总是很感动。照顾好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谁都会离开,谁也不能永远依赖。到最后只有自己。
都说人到三十心态会有重大变化。很多人以为这话说的是初为父母的激动,其实长辈们在你三十前后短短几年内或病重或身故,这种儿时高墙大厦集体崩塌的冲击反而更加震撼。这种感觉,就像身处线式战术时代的战场,一阵排枪过后,等到眼前硝烟散尽,你赫然发现身前再也没有遮挡,自己已然位于战阵的第一排。
——姚广孝_wayne
道理每个人都懂,说再多的“不要伤心”也抵不过时间的自然淡化。没有什么可以安慰人的话,只是希望在伤心难过之后,能重振精神,带着已故者的期望,更好的向前走。
在所有关于离开的童话中,最喜欢的还是变成星星。
即使白天的太阳再毒辣,生活再艰苦,可是到了夜晚,一切恢复平静后,整个夜空展现在眼前,每一颗星星都是温柔的,内心也会感到温柔。即使在那么远的地方,即使被太阳的光芒盖住,也始终在那里,从未真正离开,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在晴朗的晚上,抬头看见漫天星光,就好像能感觉到,我们依然在一起,还可以对彼此眨眨眼,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