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转的:
中、曰、韩、越四国均属中华文化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与其他三国的关系时好时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大国,但还未成为世界性强国。中国对于相邻的同一文化圈的三国,能否构建起以文化为纽带、以互利为基础、以和平为方向的特殊关系,值得探讨一番。
我在与日、韩、越籍人士接触的过程中,深感中华文化的魅力源远流长,人民容易沟通,心心相印。
比如,在文字上容易沟通。三国人士都能很好地认识和使用汉字。当用英语一时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偶尔用中文表示,大家都立马能懂,一下子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
越南人其实就是南粤人,历史、文化、伦理、语言、习俗与南中国地区人民几乎无异。在美国遇见的越南人,无论是战后来美避难定居的,还是留学生,都可以与他们用中文交流,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问起他们的祖籍,都说是中国。这与ABC一样,中华文化的情结依然是存在的。
韩国人也是如此。我交往的韩国人,都用汉语起名字,发中国音,含中文意。我们见到的韩文,据说是拼音字。韩国医生告诉我,其实韩文只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学会。这证明它确实是拼音字母。我问他们是否能读写汉字,都说会一点点,而自己的祖辈基本都会。(由于之前文字改革,韩国人断了与中国字的联系,实在可惜。)实际上,他们都能认、写、听、说一些汉字,理解汉字的语意。另外,与日本相似,韩国人长幼尊卑分得很清,礼仪、礼貌都很周全,很有古代中国礼仪的风范。
日本人当然与中国人沟通更顺畅些。他们完全可以用汉字与我交流。当我们用汉字交流时,大家往往会心地笑起来。中华文化是日本人的养母。礼仪周全,也是日本人的特点。某次,在东京一超市结帐,小姐将找还的余钱放在托盘中,转出柜台,双手托盘,鞠躬递上。此举令人相当震惊。还有一次,在富士山脚下的一个农产品集市上,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见我驻足她的货摊,就热情地向我推荐产品。她满脸真诚的笑容,一次次鞠躬介绍,弄得我相当不好意思。在她热情地感召下,我买下了一大瓶自酿的香槟,在余下的行程中畅饮。通过这些点滴的接触,让我认识到儒家文化对曰本人的深刻影响,已经渗入骨髓。
日、韩、越三国,都是中国近邻,都与中国打过仗,历史伤疤并未完全复合。现实中,存在领土、安全、利益之争。在美国人主导的亚太格局中,中国与三国必然产生难以完全平息的矛盾和风险。只有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国与三国的关系才能改善、趋好。
三国之中,中韩共同利益更多。在韩国对“萨德"作出“三不"表态后,两国关系改善、共同应对朝核、防止半岛生战,成为共同利益所在。此次文在寅访华,值得期待、庆贺。
中越关系,受制于南海争端。大国角力,也有意拉越抗华,使越的重要性上升。但中越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文化一致,山水相连,人民心理相近,两国关系可控可调,不致翻船。
中日关系难搞。回复到七、八十年代的热络关系,已不可能。但两国文化的纽带关系无法颠覆,可以善加利用,逐步建立人民间的友好往来。不应加剧隔阂,增加敌意。美日间二战时的仇恨何等巨大,转眼就化敌为友,美国人也由“大爷"变成了坚固的盟友。这说明,没有什么冰山不可以融化,没有什么矛盾不可以解决。
文化与外交的关系值得深研。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外访时,爱说的一句话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映。"此话大有深意,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中日韩越四国关系,主要受历史认知、领土争端、战略竞争、外来力量的影响,影响因素有负有正,关系起伏较大,。这是实力较量、政治较量、战略较量。而儒家文化作为四国共通的东西,可以发挥稀释竞争、敌对关系的作用,更可成为粘合剂、沟通的纽带。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虚功实做,对和平、发展事业大有助益。
作为门外汉,谈些观感,希望有助于转变思维,开拓视野。
个人孔见:中日韩越都是汉文化继承者,谁更中华些?难说!反正都不是蛮狄,都有资格代表中国,要是我们不努力,谁主沉浮?谁主中原还真的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