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去生活很慢,男耕女织,诗词里不乏一些岁月静好的温柔。
后来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言一出,无论从古到今,对个人发展或是国家兴亡,都起到了极大的反思意义。
而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极力追求安全感。
生存焦虑令我们时刻都处于恐慌,在这种情形之下,很容易进入一种思维误区。
即焦虑=不安全感,不焦虑=安全感。
那怎样才能不焦虑?怎么做才能有安全感呢?
于是,有的人选择嫁人,有所依靠;
有的人选择读书学艺,充实自我;
有的人选择慢下来生活,知足常乐;
有的人选择死磕自己,发散价值。
看了很多不同的故事,综合种种选择的结果,我发现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规律——那些最终追求到安全感的人,往往都是极具危机意识的人。
2.
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却是事实。
关于追求安全感的文章,我们已经看过很多了。
不得不说,故事都非常精彩,值得学习与欣赏。
主角们的手里一定有一副烂牌,而后焦虑思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安全感。
其中“焦虑思变”这一过程就是危机意识的体现。
他们不同程度地因为生活中的事而被困囿。或是被逼至某种绝境,或是无法忍受自己的现状。
于是,通过各种方法挣脱了困顿的状态,完美升级,从而得到了内心的安定。
当看到此类文章时,我们也总会类比到自己的身上。
不禁感叹,真是太真实,太类似,太有借鉴意义了。
然而在我们实施过程中,却有很重要的一点被模糊了。
焦虑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吗?安全感就一定能带来好处吗?
3.
假设你现在有了安全感,那它能持续多久?它能给你带来多大强度的幸福感?
你可能会说,安全感不就是一种感觉嘛,有了那种感觉心里会好受点。生活已经如此苦逼,就不要再焦虑下去了。
可是,安全感的成立就是建筑在危机感之上的啊。
如果没有明白危机感和焦虑的作用,安全感永远都不会存在。
关于危机感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来阐释。
风险管理,简单说,就是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保障。
成本就是你自己。
在风险管理中,有两个维度。一是损失,二是可能性。
第一个,损失。
这很好理解嘛,今天出门衣服穿少了,得了感冒,那就只好忍受接下来一周里打喷嚏流鼻涕头昏脑涨。
这是小损失。
万一,一周后你感冒没好,去医院一查,哎呀妈呀,这得的不是小感冒,这可是时下最严重的流感啊!
这就是大损失了。
第二个,可能性。
风险发生的概率到底是多少呢?谁也不知道。
你去日本旅游,碰到地震的概率很高,但是碰到特大地震会死掉的概率就不高了。
但这个高与低,并不是你能控制的。
这不是最崩溃的,最崩溃的是:风险=损失×可能性。
如果你没有危机意识,处于被动状态,就相当于一直在等待风险的来临。
但如果你远见,有积极的应对策略,就会让自己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相对来讲比较安全。
4.
举个例子说,同样都是一件倒霉事,A和B一起遭遇了。
A先前一直处在自己美满的小世界里,整日无比安逸,结果刚一遭遇坏事就懵逼了。
先前的美好瞬间归于一旦,如镜中之花一样碎得稀里哗啦的。
但B不一样啊,她提前了解过,也快速做出了应对策略,将损失降到最低,虽然也很闹心,可心里一直都有底。
那这两个人,到底是谁安全,谁危险呢?
同理可证:嫁人,可能要承受各种奇葩理由离婚的风险;你充实自己的时候,别人可能已经月入过万了;你生活放慢,忙于琐事,若无远虑也便近忧缠身;混迹职场多年,拼命地工作,把身体搞垮了,医院花掉的比赚的还多。
这些做法,都没有绝对的安全。
因为,并不是某一件事、某一种做法对我们来说就是绝对政治正确的。
我们缺乏的不是教程式的故事典型,而是一种意识。
有了危机意识,我们才能在任何事情来临,或做任何选择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5.
在风险管理中,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是一项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起作用。
你的目的是追求一个成功男士?那你就要竖起耳朵,小心不要被他周围比你优秀的成功女士比下去了。
那么,追求安全感也是一样。
只有通过危机意识来随时随时挪动脚步,摆正自己,你才有可能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感。
这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感可以供你挥霍一生。
若无危机意识,你的安全感也只是一种假象,一种可以望到尽头的短暂资源。
很多时候,我们拥有安全感,正是因为我们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能及时调整战略,才降低了问题发生的概率。
这样,就算真的发生问题,也不至于让自己损失太多。
永远都不要做一个以坐以待毙的姿态,空谈安全感的人。